名帖考证 | 杨凝式《韭花帖》真伪之谜(1)

五代杨凝式是杰出的书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后人基本形成共识。诸如,国史评其颜鲁公以后,一人而已;“宋四家”的代表人物苏轼誉之为“书之豪杰”;米芾称其“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山谷赞其字“无不造微入妙”“下笔便到乌丝栏”……明、清、民国以来,更是将他提高到“由唐入宋的枢纽式人物”的高度。一致认定,正是杨凝式,开启了宋人“尚意”书法的先河。

《韭花帖》是杨凝式的代表作,自徽宗珍藏于御府而名声大著,历代倍加宝爱。但此帖传世有三本,扑朔迷离,真伪难辨。他的其余书迹,也同样存在疑问,可谓是诸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其人其事其迹,我想,在本系列展开之前,很有必要先给大家作个扼要的介绍。打个不算那么贴切的比喻,就像健身之前,少不了要做些热身运动一样吧。

研究杨凝式,关键的依据是文献与传世书迹。人们通常引用的有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陶岳《五代史补》、薛居正《旧五代史》等。张齐贤(942—1014)是宋太宗淳化间宰相,陶岳《五代史补》成书于1012年,薛居正(912—981)奉宋太祖诏撰《旧五代史》,三人都是杨凝式同时代或稍后人,其说当是毋庸置疑的。但张世南生活于南宋宁宗、理宗间(1195—1225),他的可信度如何?这个问题也不必担心,他书中所征引的杨凝式《年谱》《家谱》《传》《赞》都是渊源有自,系黄伯思(1079—1118)先人(虽不知是何人,但其祖黄履系资政殿大学士)的笔录,这在书中明明白白写着。因而,同样是可靠的。四家之说大同小异,互有详略,而足资互证。

这就是我开宗明义,首先要交给大家的“底牌”。我所引用的,多在于此。只是限于篇幅,不一一注明了。

一、杨凝式其人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陕西华阴人。别号甚多,如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人、癸巳人、老少傅等,是书法史上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卒于周世宗显德元年,年八十二岁。史称其“体虽蕞眇,而精神颖悟”,“擅于歌诗,工于笔札”。书法宗欧、颜而加以遒逸,鲁公之后,一人而已。

凝式出身贵族,是隋越国公杨素的后人,父涉为唐末宰相,其本人唐末第进士,官秘书郎,直史馆。以后历仕梁、唐、晋、汉、周,晋,曾官太子少傅、太子少师,故有“少师”之称。

少师好题壁书,洛下诸佛宫,书迹甚多,精妙可传,是一大景观。由于出身显贵,兼以历仕五代为高官,因而其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不过,最令时人聚焦而津津乐道的,却是行为的放纵荒诞,所以就有了“杨风(疯)子”的称号。这个名头之大,居然远远盖过了身世、显爵、书迹等等在内的一切。究其由来,每与“心疾(恙)”“阳(佯)狂”密切相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表面看,“风子”是实,人所皆知,但不知乃是屡托“心疾”,不得已而为之的“阳狂”。目的只是避祸趋利,聊以自保而已!这就要从时代背景,凝式的家庭、身世、个人经历种种情况来说起了。

诚如前述,凝式本当有美好的前程,却不幸生于唐末五代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其“心疾”“阳狂”“风子”的传闻肇始于朱全忠篡唐之际。凝式父杨涉时为唐故相,朱对唐室旧臣采用“大棒加胡萝卜”政策,附逆者许以高官厚禄,对于以清流自居的拂逆者则坚决镇压,毫不手软,乃至投诸黄河之中使之永为浊流。朱命杨涉率百官献传国宝,凝式谏父曰:“尊为宰相,而国至此,不为无过。乃更持天子印绶与人,虽保富贵,如千载史笔何!”涉闻言大骇。曰:“汝赤吾族矣!”于是神色沮丧者数日。凝式恐事泄,因托言“心疾”佯狂,巧为掩饰,居然躲过了这场灾难。这就是“杨风子”的由来。

可知其“心疾”无非是借“佯狂”的幌子以去祸全身,出于无可奈何。自从托言“心疾”,诳人耳目,其后便一再依法炮制,故伎重演。于是,时或以“心疾”罢,时或以“心疾”免,时或以“心疾”不朝,如此这般,其背后无不有着种种复杂的原因。

粗略归纳一下,史传所谓“风子”行径主要表现在书法、官场进退,以及日常琐屑等方面。

1.书法方面。典型的如当场挥毫书壁。少师好书壁,人无不知之,而争相观看,一饱眼福,这也是最具轰动效应的大事。少师既久居伊洛,多遨游佛道寺院,遇山水胜概,辄留连赏咏。寺僧知其癖好,“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少师“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久之,“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纪殆遍”。本是胜景的佛寺道观,得少师墨妙,如锦上添花,更加流光溢彩,而引人入胜。遥想当年定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遂至留连而忘返。

不过,依我看来,所谓“箕踞顾视,似若发狂”,是其准备阶段。因凝神集志,万物不系于心,竟至于耽于幻想,沉溺发狂的程度,恰是全神贯注所致。待构思成熟,则心手双畅,翰逸神飞,不多时便满壁纵横如龙蛇飞动,一派壮观景象。而所谓“且吟且书”,率多咏其志,令人想象仿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赏其迹也。人多疑其发狂,实则不然,乃陶醉于自我的天地之中,一泻胸中郁积之气而已。对于被人习惯视作“杨风子”的少师来说,兴许只有在自由驰骋的书法天地里,才能找还一个真正的自我。

书壁本是历来文人墨客的文雅之举,其来久矣。譬如东汉师宜官嗜酒,每遇酒肆,辄书于壁,致使观者如堵,一似今世之促销,“酒因大售”;“献之以帚泥书壁,观者如市”;张旭“酒酣不羁,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至于“西林壁”上的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正是出自坡翁题江西乾明寺之诗;放翁《钗头凤》写于绍兴城南沈园壁上;辛弃疾《菩萨蛮》分明是“书江西造口壁”……各人书写状态不同,心境不一。颠张狂素,虽狂放出格,不拘礼俗,犹不失名士派头。苏、陆海内名流,举止优雅,风流倜傥,名实殊相般配。如少师者,极有可能是借书壁以顺应世情,故作小儿之“人来疯”状,而变本加厉之。以此扩大影响,使人眼见为实,更以口耳相传,尽知“杨风子”之确凿无疑。因而,少师之书壁,貌似佯狂,实则真狂。怀素“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少师又何尝不可如此!更何况鲁公之后,一人而已!这仅是我的个人管见,或稍异于物论,仅供大家参考。

2.居官进退方面。凝式历仕五代,时而在朝,时而退居,多所反复无常。仅在后唐不足10年的时间内,有案可稽的少则有4次之多。最有代表性的一事,发生在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934—936)之初,杨凝式官拜兵部侍郎。当时,“帝按兵于怀覃,凝式在扈从之列,颇以心恙喧哗于军砦(寨)。帝以其才名优容之,诏遣归洛”。其实际情况是,作为高官的凝式既已洞悉李从珂尽管作战勇猛,但治国无方,朝廷内部人心涣散,迟早要出大事,还不如趁早伺机激流勇退为妙,而“扈从”无疑是对生命的最大威胁。于是,便上演了上述极为生动的一幕闹剧。

3.生活琐屑举例,多发生于晚年闲居伊洛之际。

(1)少师某次回府。“前舆后马,犹以为迟,乃杖策徒行,市人随笑之。”竟然嫌马车迟缓,而下车徒行,殊悖常理。那样的憨态,无怪乎贻笑于人。人或讥其痴呆入骨,无可救药,少师却若无其事,我行我素。

(2)虽系权贵,但日常出游去向,似乎最终还得受制于区区一家仆,貌若不可理喻。有资料称:“每旦起将出,仆请所之。杨曰:‘宜东游广爱寺。’仆曰:‘不若西游石壁寺。’凝式举鞭曰:‘姑游广爱。’仆又以石壁为请,凝式乃曰:‘姑游石壁。’闻者拊掌。”大似几经争执、龃龉,最终无奈,而屈从于家仆。请注意“每旦”二字,可见经常如此。此事一度广为传播,成为世人饭后茶余的谈资。人或谓其生性随和、真率,倒不如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完全是有意为之,无非是竭力以“杨风子”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罢了。

(3)某年严冬即将来临,而家人棉衣未备,凝式却将友人所赠尽数捐给寺院僧人。“其家虽号寒啼饥,而凝式不屑屑也。留守闻其事,乃自制衣给米遗之。凝式笑谓家人曰:‘我固知留守必见赒也。’”假使无人通风报讯,留守何从知之?或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凝式狡黠的一面。不过,他的一举一动影响之巨,于此可窥一斑。

遍观凝式之历仕五代,时而在朝,高官厚禄;时而退居林下,或悠然自得,或恣其狂逸。其实所有行止概以祸福利害为取去。少师晚岁早已老于世道,工于心计。他心知肚明自己的经历、身份,每每以退为进,待时机合适,届时出山,犹未为晚。事实证明,凝式正可谓是一着不落,料事如神。

少师或是参透了人生,浮誉、虚名并不要紧,面子也可全然不顾,确保全身远祸才是首选。正是凭假此一绝招,助其躲过一次又一次灾祸劫难,最终得以寿终正寝的。史家褒之曰:“凝式本名家,既不遇时,而唐梁之际,以节义自立。襟度宏廓,竟免五季之祸,以寿考终。”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作者简介:穆棣,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沧浪书社社员,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兼职研究员。工书擅文,尤精考鉴,以楷、行、草见称。多次参加国家级书展及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985年、1986年分别获全国银牛奖书法竞赛、全国二届中青展一等奖;2002年、2006年蝉联首届、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书法著作有《六体书法字典》(楷书部分)《缘波室翰墨汇观》《缘波室小楷荟萃》《李清照漱玉词写意》(书法部分);其简介等辑入《当代中国书家五十人》《五体书法临摹示范》VCD光盘等书法教育片;考鉴专著有《名帖考》(卷上)、《还原〈自叙〉》《晋唐名帖考辨》等。学术研究主攻收藏史、鉴定学、鉴定方法论以及鉴藏现象与其规律等方面,以实证分析为考证鉴定方法。已完成《韭花帖》《伯远帖》《神龙兰亭》《快雪时晴帖》《书谱》《自叙帖》《神仙起居法》《万岁通天帖》《祭侄稿》等众多个案研究。著名学者季羡林赞其“发潜德之幽光,为中国书法做出重要贡献。甚佩,甚佩”。《中国书法》评其为“发前人之未发,论证严谨,理据清晰……坚持结论当来自于论证的原则,一改时下凭目鉴印象作佐证,轻率否定或肯定前人的浮浅之风……”

罗振玉本《韭花帖》,见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罗氏所影印的《百爵斋名人法书》上册卷首,原是黑白图版。现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彩色版本(见右图),是采用电脑技术完成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