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大宋王朝之二——陈桥兵变,改朝换代

“黄袍初进御,系马耀军威。翠盖开皇极,清荫护紫薇。风声惊虎啸,日影动龙飞。千古兴王地,擎天一柱巍。”

陈桥驿,位于今天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

赵匡胤天命所付,在建立宋朝的初期就创造了两个历史,一个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了皇帝,一个就是“杯酒释兵权”。

我们先来说说“陈桥兵变”。像这样不流血,就实现了王朝更替,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陈桥驿旧址

要真正了解这段典故和历史,我们先要弄清这几个问题:1、为啥是赵匡胤黄袍加身,而不是李匡胤、钱匡胤坐上皇位?

先看看五代十国的时代背景。

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这短短几十年时间,出现了十几个政权,几十个皇帝。中华大地军阀混战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五代十国疆域图

老赵家的背景如何?

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曾祖父赵珽,唐朝时在藩镇卢龙节度使属下任从事,累官兼任御史中丞;爷爷赵敬,历任后唐的营州、蓟州、涿州刺史;父亲赵弘殷,少骁勇善战,初事后唐王鎔,有功,留典禁军。后汉任护圣都指挥使。入后周,以功累迁至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后与子赵匡胤分典禁兵。有这样的家世背景,再加上赵匡胤本人又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所以在世宗柴荣手下当个将军是没问题的。

赵匡胤是怎么从一个普通将军升为高级将领的 ?

公元954年,高平之战爆发。此时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国内政局不稳。此时北汉联合契丹来犯,于是柴荣决定御驾亲征。刚开始时,后周节节败退。在此危急时刻,柴荣不顾手下反对,亲临战场督阵。后周将士看到皇帝都上阵了,也都杀红了眼。此时赵匡胤挺身而出,他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后周军队顿时士气大震,人人奋勇杀敌,最终后周反败为胜,击溃了来犯敌军。此战之后,赵匡胤的胆识谋略得到了柴荣的赏识,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成为了禁军的高级将领。

高平之战,赵匡胤翻身之战

周世宗柴荣驾崩前的先手做了哪些准备?

公元959年,柴荣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北伐途中旧疾复发一病不起。

柴荣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后,开始部署身后事,做了三件事,以备无患。

第一件事,册立符秀凤为皇后。

第二件事,托孤。文臣方面,他选了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武将方面,他选了一个——赵匡胤。

第三件事,将李重进和张永德外放,一个去做扬州节度使,一个去做澶州节度使;让侍卫亲军步军司的副都指挥使韩通,权领侍卫亲军马军司之事。

柴荣所办的这三件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为了巩固他的大周江山。

第一件事,他之所以要册立符秀凤为皇后,而不册立杨贵妃和秦贵妃为后,因为符秀凤不只是太子柴宗训的亲姨,她的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老爹——符彦卿。符秀英将死之时,把妹妹符秀凤荐给柴荣,为的就是让符秀凤做皇后,为的就是让这个未来的皇后好好关照儿子!

再看第二件事,四个顾命大臣中三个都是文人。在那个人人都是刀斧手的时代,文人是做不了皇帝的,选三个文人做顾命大臣,柴荣放心。同时又出现一个问题,在那个人人都是刀斧手的时代,单靠文人,巩固江山便成了问题。于是在顾命大臣中,需要一个武将,而这一个武将便是赵匡胤。

他为什么要选赵匡胤?如果说因为赵匡胤和他是结拜兄弟,那就错了!结拜兄弟的关系再铁,能铁得过姐夫和表兄弟?而他的姐夫张永德,以及表兄弟李重进,不仅没有受命托孤,反被外放,出守边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柴荣选中了赵匡胤?赵匡胤虽说位居点检司的点检,位高权重,但他资历较浅,年纪也太轻,就是他作怪,也没有号召力。等他有了资历,有了号召力的时候,七岁的小皇帝已经长大了。说白了,柴荣看中的就是赵匡胤的资历尚浅,成不了大气候,翻不了天。

柴荣就这还不放心。对于鲁莽、暴躁而又忠于大周的韩通,他特别加以重用。侍卫亲军步军司的统帅虽说还是符彦卿,柴荣让符彦卿依然镇守天雄,主要抵御北汉与契丹。万一朝廷有变,符彦卿便可从天雄起兵勤王。这样一来,侍卫亲军步军司和侍卫亲军马军司的真正话事人还是韩通。正好,韩通和赵匡胤又是死对头,用韩通来牵制赵匡胤,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做完这三件事后,柴荣于显德六年六月十八日夜,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根据遗诏,年仅七岁的太子柴宗训在灵前即位,尊符皇后为太后,一切典礼,概从旧制。

周世宗柴荣

赵匡胤是怎样逐步执掌后周军权的?

在四位顾命大臣中,只有赵匡胤一人是军人。五代自梁始,掌握国家权力的都是军人。赵匡胤虽说位列顾命大臣之末,但他说话极有分量,他一边与范质、王溥、魏仁浦一道,谨慎地辅佐幼主处理军国大事,一边悄悄地做着他蓄谋已久的事情。

第一步,姻亲结伙。

他让自己的二弟赵匡义,即后面的宋太宗娶了符彦卿的女儿作为继室,让四弟赵匡美也娶了的张令铎女儿。这符彦卿和张令铎,一个乃当朝国舅,人强马壮;一个乃死对头韩通的交好,和他们有了姻亲关系,相当于就在韩通背后布下了两颗钉子。

第二步,安插党羽。

也不知道赵匡胤是如何发挥三寸不烂之舌功效的,总而言之,他说服了其他三相给殿前三司都增设了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的职位,相当于给三司的长官增设了两个副手。

首先把莫逆之交慕容延钊放到了殿前司副都点检的位置,这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补韩令坤为殿前司的都虞侯。此人和慕容延钊一样,也和赵匡胤是莫逆之交。

接着,赵匡胤又把人手到了其他两司。

殿前司空缺的都虞侯一职给补了,侍卫亲军步军司的都虞侯一职因韩通的升迁,一直空着,该不该补?该补!

于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美的未来老丈人张令铎,坐上了侍卫亲军步军司的都虞侯宝座。

这样一来,殿前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有了副都指挥使,唯侍卫亲军马军司没有,怎么办?设!

于是,郭从义由侍卫亲军马军司的都虞侯迁为副都指挥使,都虞侯的遗缺就由高怀德补上。

至此,掌管禁军三司的八巨头禁军三司:每个司设正、副都指挥使(都点检)和都虞侯,俗称三巨头。一个司三个巨头,三个

司应该是九个巨头,因韩通一兼二职,为八个。除了韩通之外,全都成了赵匡胤的人。

第三步,争取一起能争取的力量。

赵匡胤想把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降到最低限度。为了降到最低限度,他想尽办法争取、讨好那些有可能反对他称帝的人。

前面提到,周世宗的表兄弟李重进被外放出守边疆。时值扬州的母亲七十大寿,无法厮奉膝下。赵匡胤知道后,不但送了二百两银子的寿礼,还亲自前去拜寿,自辰时一刻来到李重进家,直到未时三刻才离去,期间不但亲自张罗李老夫人的寿宴,还代李重进迎来送往亲朋好友。消息传到扬州,把李重进感动得涕零泪下。

赵匡胤提前能铺垫的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就看机会的把握了。究竟是毫不知情被兄弟们抬上了龙座,还是早有预谋?

陈桥事变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但过程中却有充满了疑点。

疑点1:契丹入侵是否真有其事?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茫然不知所措,最后由范质、王溥商议出结果,决定委派赵匡胤出战,持有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正是这个决定,最终让赵匡胤拥有了颠覆后周的巨大权力。

那契丹和北汉到底有没有入侵后周?有部分正史中有相关记载。

那入侵的军队后来怎么样了呢?据《宋史。卷一》记载,“镇州郭崇报,契丹与北汉皆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的记载也是:“契丹与北汉皆遁去。”难道契丹和北汉没有任何成果,被赵匡胤一披黄袍都吓跑了么?

正史中的权威资料《宋史》《旧五代史》《资治通鉴》虽然都记载了这次入侵,但是这些文献的史源并不可靠,因为《旧五代史》是北宋初年修录的,也就是说赵匡胤自己修录的。《国史》是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时期修录的,而国史依据的资料是《太祖实录》,也是赵匡胤时期修录的,所以正史的关于契丹和北汉军队逃跑的记载可信度不高。

我们可以参考《辽史》的记载,毕竟《辽史》不用忌讳,应该比较可靠。据《辽史》记载,当时辽国国内王子谋反,正是全国上下忙着扑灭造反的关键关头,哪有功夫去侵犯后周,所以辽史根本没有记载出兵的事情。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契丹和北汉入侵的事情是虚造的。谁制造的呢,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老赵本人了。

为什么要制造这个谣言的?很简单,赵匡胤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调动军队的权利在韩通手里。只有把军队调出京都,军权才能交到赵匡胤手里了。

疑点2:流言谶语

京城散步流言,“出师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后来军中又有人根据天象散布二日争斗的流言。

流言谶语之流,往往会给起事者本身披上一股神秘色彩,正好符合天命所归的意味,干嘛不用?

疑点3:赶路速度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自开封开赴前线,当晚夜宿陈桥。陈桥位置在哪,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处。

十万火急之下,急行军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换成今天的长度不到10公里,请问这是打仗还是春游呢?

所以这只能表明,名曰行军,实则拖延。

疑点4:醉酒

作为迎敌大将,赵匡胤何许人也,至少算得上当时最有军事才能和统御才能的其中一个。这样的人能在大敌当前之下别说喝醉,就是睡觉也是枕着刀,怎么可能喝得酩酊大醉?而且对军中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

醉的境界太完美了,答案只有一个:装醉。

疑点5:禅位诏书和黄袍

即位的黄袍,这个东西可不是一件普通物品,私藏黄袍是要杀头的,军队中怎么可能有黄袍,这件黄袍是哪里来的。即使是临时做一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此事在历朝历代都有人质疑,还有人作诗曰:“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再说诏书,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的诏书是怎么来的?翰林学士承旨是个官名,这个官就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所以陶谷起草诏书不奇怪,但是他怎么知道赵匡胤需要诏书呢,而且需要的是禅位诏书呢?这个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疑点6:韩通被杀

得到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韩通立即回去布置人手,在回家的路上就碰上了赵匡胤的先头部队都指挥使王彦升,一路追杀韩通,最终将韩通砍死在家门口,并将韩通一家七十余口尽行杀戮,然后出来迎接赵匡胤。如果不是早有预谋,何来的半路埋伏?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王朝初立,万象更新。接下来,赵匡胤又面临一个更艰难的抉择。

后事如何,敬请期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