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晚清第一傲骨,清廷第一男子汉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中,最有骨气,最有汉人浩然正气的应该是左宗棠(1812年1—1885年,湖南湘阴人),这也是我最喜欢和敬佩他的地方。

个性耿直,不畏权贵。

这点真的很难得,在那个时代,为臣者,早被满清贵族奴役的俯首帖耳,汉臣无不以奴才自称于朝廷。为官者,早已和腐败黑暗的政府融为一体,相互之间行贿成风,下级处处讨好上级,不惜奉上金银财宝。

满朝文武,只有他从不给上级官员送礼,逢年过节都没有,当然他自己也不收,就连慈禧太后过寿,也不送丝豪,不会和李鸿章那班朝臣一样,极尽吹捧之能事而进献贵重的贺礼,他啥都没送。面对咆哮公堂的皇亲国戚,左宗棠敢喝斥:“纨绔子弟,国之硕鼠,有何面目见尔列祖列宗?”。

所以,官场上绝大多数人看到左宗棠既怕又恨,皇亲国戚也对他有意见。但他以诸葛亮自诩,文韬武略,傲骨不屈,腰杆也挺得笔直。

最不怕洋鬼子的人

洋人在中国的地面上,立下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警示牌。左宗棠立刻叫人砸掉,把立牌的洋人统统抓起来,打了板子。从此,洋人一听说左宗棠来巡城,租界都立刻升起龙旗,恭恭敬敬。

尊严都是靠自己捍卫而得到的。曾国藩天津教务案中屈就洋人,李鸿章更是大半辈子讨好洋人,还以为自己的外交很厉害,甲午一战,还下令北洋军不许还击,讨好和害怕洋人最终得到的是,N个签不完的不平等条约和全军覆没。所以左宗棠这样的性格是看不起隐忍迂腐的曾国藩和媚骨十足的李鸿章的,当然李鸿章也同样讨厌左宗棠,二人水火不容。

左公是那个丧权辱国的年代里为数极少的汉人脊骨、中国人之脊骨。

也许有人说那有点蛮干,盲目自负。显然不是,左公恰恰是发挥了中国人本身就有的智慧和力量来捍卫了尊严。很多人明白但没有勇气去改变、去践行。收复新疆,中国不是天生任人宰割的羔羊

当沙俄派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时,满朝文武不敢发声,李鸿章却宏篇大论来强调放弃新疆的重要性,舌战群儒,而且文采飞扬。只有左宗棠敢骂李鸿章,“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一人挡住了李鸿章集团的围攻,愿以老迈之躯出师收复新疆,终于获得了认同。

后人读到这里,无不感慨,当年幸亏有左公,不然新疆早已独立出去,丧失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千古罪名谁承担得起?

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在军饷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就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事毕,左宗棠上表申奏详情,朝廷诏封二等侯爵。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抬榇出征,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

事情并没完毕,还没有收回伊犁,1879年(光绪五年),在沙俄的威逼下,崇厚签订《里瓦几亚条约》 。左宗棠闻讯,向清廷陈奏分析利弊,并痛陈:“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乃遽议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由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曷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他提出:“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

左宗棠认为“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遂携棺材由肃州出发入疆,坐镇哈密亲领后路声援,并表示收复伊犁血战到底的决心。这是何等气魄,民族之魂此刻已经恢复了。最后虽然因清政府的服软而议和,但还是收回了伊犁,清政府在谈判桌上获得鸦片战争以来,从没有过的尊重和尊严。

新疆收复后,上海“泰来洋行”的德国技师福克曾在哈密与左宗棠会面,观看了部队的演练,见湘军纪律严明,操练得法,军火枪炮也不落后,于是说:“清军若与俄国交战于伊犁,必获全胜。”

左公用行动来告诉当世,只要中国人挺起脊骨,就能站直。但可悲的是他处在的那个时代,有只凭镇压太平军而封一等侯的曾国藩,有卖国求荣李鸿章,世人皆骂宰相合肥天下瘦,却也封一等侯。而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收复大片国土,最后只能封二等侯。

并不是为左宗棠争论封爵,他的伟大远胜过无数王侯将相,这里只是说明那个时代,那个腐朽的清王朝,虽然有左公这样的擎天之柱,但又能怎么样呢,照样苟延残喘。清廷腐朽,政敌集团打压钳制,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左公闻后除了气得吐血,还能怎么样,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