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座楼,为何600多年间只闻其“名”不见其“楼”?

南京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但是后三座名楼都是楼建成在先,后来才分别因李白的诗、范仲淹的散文、王勃的赋而声名远播,唯独阅江楼是先有“名”而后有“楼”,这是怎么回事呢?

阅江楼

建阅江楼的想法始于600多年前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应天府(今南京)的西北门户——卢龙山,以红、黄旗为号,指挥8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为纪念这一决定性的胜利,14年后的公元1374年,也就是明洪武七年的春天,朱元璋再度登临此山。这时他感到,这座山的名字不够威武,与他建立的战功极不匹配,就决定把它的名字改掉。思来想云,就想出了个新名字——狮子山。所以,他就下诏把卢龙山改名为“狮子山”,并要求在山顶建一楼阁,并赐名“阅江楼”。他还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留传至今的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官至明朝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撰写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又阅江楼记》等3篇文章。

宋濂的《阅江楼记》

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来还被选入《古文观止》。

为建阅江楼,朱元璋下诏调动人力,甚至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开挖该楼的地基。

但是,朱元璋为什么作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呢?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朱元璋受了宋濂《阅江楼记》的影响。因为这篇文章名为歌颂朱元璋的功绩,实为规劝朱元璋节俭为重,不必建造此楼;有的说是因为国库空虚,无力顾及建造阅江楼。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当时明王朝百废待兴,朱元璋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放弃。

朱元璋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也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先做大事,建阅江楼暂时缓一缓。

其实停建阅江楼还有个原因:当时朱元璋还在集中财力、人力修建京城应天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因耗费过多,甚至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停建了。

此后,朝代更迭,沧桑巨变,建阅江楼的工程一搁置就长达600多年。

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下关附近的狮子山上建造阅江楼。2001年9月,该楼正式建成。从此,结束了阅江楼六百多年“有楼之名而无楼之实”的历史。

阅江楼共计7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减。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轮廓优美。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用绿色琉璃瓦镶边,使色彩更有层次。檐下斗拱有各种彩绘图案,廊柱、门窗红中呈暗,更显古色古香,完全符合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对该楼“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风飞,彤扉彩盈”的丰富想象。

龙椅

阅江楼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匾。其中,“一椅”指一把龙椅,它用上等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一匾”指东侧的“治隆唐宋”匾,为康熙所书。

在该楼二层,最值得看的是一船、一画。“一船”指这里摆放的明朝古船仿品。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和文化交流,当时京师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最长的船,长138米,宽56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7000吨,在600年前的航船中,可算世界之最;“一画”指一幅巨型瓷画,反映的是郑和七下西洋这段历史。

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上面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则用金箔裹制。据了解,全楼内外共用去11公斤纯金,更显富丽堂皇。

人们在阅江楼的两翼,均可观赏长江及沿岸风光,特别是可看到车水马龙的大街、高楼林立的建筑、飞架在长江上的大桥、江面上穿梭的巨轮,更让人感到南京的现代气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