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北二十余里有一千年大镇,你去过吗?

苏州城北二十余里有一大镇。镇名浒墅关,简称浒关,有时还被叫做“关廊”。镇边农民上街,常说:“到关廊去”。这“关”似乎成为了这一地名的重点。

初闻“浒墅关”,会以为它和“雁门关”“山海关”一样,有耸峙的雄关,有险峻的隘口;会有动人的抗敌故事,甚至会产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遐想,因为它毕竟是苏州城北的门户。

然而到实地一看,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那里既无雄关,亦非隘口,水陆交通还特别方便。细查历史,这里除太平天国攻打苏州、新四军老六团夜袭车站,几乎没发生过什么战事。

这里为什么叫浒墅关?

不由人不猜度。

1

浒墅关,是个有历史的名镇。镇名的得来,要远溯到秦代。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祭大禹陵。路过吴地时,想发吴王阖闾墓以求名剑,但到虎丘时,见山头有“白虎踞其上”,以剑击之,虎向西北逃窜,不到二十里白虎就不见了。因为有白虎为阖闾护陵,秦皇打消了挖墓的念头;而白虎消失的地方,就被定名为“虎疁”,也就是白虎不见了的意思。这就成了浒墅关最早的地名,并被延用了数百年。到唐朝,为避高祖李渊之讳,五代时又避吴越王钱鏐之讳,“虎疁”才被改名为“浒墅”。这浒是水边的意思,毛传曰:“水厓曰浒”;墅是野与土的结合,是田间草房的意思,所以浒墅这也不是什么好地名,没有“枫桥”“望亭”那么雅,那么有含意,也不像“苏州”“常熟”那么令人向往。但这一地名却延用了1200多年。民间传说浒墅现在的读音,起源于乾隆下江南时。仪仗队的彩旗将驿楼上浒字的三点水遮住了,皇帝在龙舟上没看清楚,随口说了声“许墅”到了。因为皇帝是金口,民间只能顺之,将错就错地把地名读作“许墅”,并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我判断,这“许墅”的读音,也当起始于唐初,老虎都改名“大虫”,“虎”字都不允许随便写了,还能发出虎字的声音?当然这一判断不是乱猜,宋代朱长文著《吴郡图经续记》,直接把“许市”写进了他的书里;明代诗人王穉登还作过一首诗,诗名就叫:《出许市》。诗是这样写的:“秋水孤帆挂白云,关门杨柳落纷纷。城中若问阳山色,个个峰峦翡翠文。”

诗和书都出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可见民间传说之不确。在王穉登的诗里,还出现了“关”字,可见明代的浒墅已被称为“关”了,它的全称应该叫“浒墅钞关”。

所谓“钞关”,就是当时的税务机关。元末、明初朝廷就在浒关设立:“抽分竹木场,后改浒墅钞关”,至宣德四年(1429)“浒墅钞关”已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朝廷设榷关于此,并有把总驻守。浒墅钞关的管辖范围和权力都非常大,不仅管辖着长洲的放生池港、蠡口港,无锡的伯渎港、转水河港、大渲港,武进的下埠港,宜兴的乌溪港和木渎港等内河八港,吴淞港、浏河港、白茆港、福山港等沿海四港出海船只的发单与上料,也都有浒墅榷关委派胥吏负责。当时浒墅关“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均有巡检司职负责盘诘察捕。过往船只“如无本部印信由票,不明开进港口字样,梁头丈尺不合者,即可将人船拿解赴部,按律治罪”(清道光《浒墅关志》)。因为浒墅关的税收,直接攸关朝廷的财政收入,可想其地位的重要了。

浒墅关兴贤桥下运河

浒墅钞关的设立,起源于枫桥米豆市场的扩大与兴盛。浒关距枫桥仅十余里,是长江北来和太湖西来米艘到枫桥的必经之路。在此设卡收税,不仅可以避免河道壅塞,减轻枫桥交通压力,同时也方便船户纳税过关。当时“苏省之流通,全赖船舶之转运”。所有货船经过浒关,均应“遵章纳税”。浒关不仅设有“监收公所”,吴、长洲两县的巡检廨舍、浒关营署也均设在浒关,协助征税。当时也有辗转其他水道想偷漏税款的,“钞关”还专设“河快”,例行检查,补收税款,以规范商户的正常交易。收多少税,也决非乱来,要根据“梁头大小(船的吨位大小)和所载物资的品种而定。有《榷税则例》,明行公布,告知船户,以《例》征收。这《榷税则例》与征收方法,清道光所著《浒墅关志》有详细载录。当然,时间长了也会有问题,当地“一干地痞,假充河快,聚党多人,日肆索诈。装米者,照船之大小,索米自三升至一斗不等;装杂货者,与米等价勒钱每船一百四十文。夜航之船各夜逐要灯油钱十四文。种种扰害,万船切齿,忍气吞声。”这种情况有船户联名上报至苏州府臬宪台前,“缕情具禀”,陈明“米济民食,货利国用”的道理。元、长、吴三县“合行示禁”,“永禁诈索商船”。言明“如有无籍棍徒,假充河快于各商船索诈钱米,生事扰害者,许即扭禀本县,以凭按律严办”。这是浒墅榷关史上的一段插曲,事具载于《元、长、吴三县永禁诈索商船碑》内。

清末,太平天国的战火漫延了大半个中国。兵荒马乱,加之各地灾情迭起,运粮舟船骤然减少;特别是战火烧到苏州,太平军焚毁了枫桥、山塘和南濠街的全部商贸店肆和加工企业,独领风骚数百年的米豆市场不复存在,浒墅钞关开始形同虚设。清宣统三年(1911),浒墅钞关被裁撤,但镇名却一直保持了下来。

2

战争对于经济的破坏是致命的。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李秀成部,由天京(南京)出发一路烧杀,攻占苏州。在浒墅关曾发生激烈争战。苏福省建立后,浒墅关文昌阁曾筑成水寨营垒,扼守运河。同治三年(1863),清军与太平军又在浒墅关南发生激战。短短三年中的两场战争,使浒墅关遍体鳞伤。大量富户不是被杀被掠,就是挟资外逃。大量店肆不是被烧就是被劫,只能关门打烊。使浒墅关留下一片凄凉。据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记载:苏州城北“二三十里无居民”“竟日不逢一人”。从那时起,苏锡地区开始流传起一句民谣:“金荡口,银黄埭,洋铅皮皮浒墅关”。一等一的钞关大镇,被欺落成三流破镇,可见那场战争对浒关的伤害。

但浒关毕竟水陆交通便捷,拥有各种人才。战争结束后,迅速医治创伤,钞关没有了,但家庭手工业、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了。

席草业是浒墅关的一大传统产业。在北宋时浒关草席已成为贡品,有“龙席”之誉。“浒墅关乡村妇女,织席者十之八九……席之肆,席机之匠,唯浒墅有之,而南津、北津,通安桥等席市,每日千百人群,凡四方商贾,皆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下焉。……虽虎丘亦以席名,皆不及(浒关)也”(清道光《浒墅关志)。此时这一行业率先得到恢复,以致慈禧太后还派人到浒墅关选购“油朴”“双草”等名席。到民国时,浒关镇运河两岸的席店草行鳞次栉比。所谓:月有商人云集,日有五乡席贸。”“

养蚕、剿丝业也迅速得到发展。宣统初年,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迁来浒关,更名为:江苏省女子蚕业学堂,特别是第三任校长郑辟疆于1938年任职后,提出“要改进我国的养蚕业,首先要从改良蚕种入手”的思路后,浒关的蚕种场如雨后春笋。大有蚕种场,在短短几年中,开设了12个分场。镇上又开设了虎疁、天远、永新、三和等二十余家,年产蚕种60余万张,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不仅分销全国,还远销阿富汗、缅甸、日本等周边国家。

浒墅关原永新蚕种场

蚕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剿丝业的发展。1925年女蚕校开始置办设备,在学校南侧辟地建实验代缫丝厂。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缫“土丝”的情况。1935年,周元勋在浒关义桥头创建江南丝厂,引进环球式立缫车208台。这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工厂。在此之前,民族企业家祝兰舫从德国购进造纸机,在浒关开办“华章纸业有限公司”,这就是“苏州红叶纸厂”的前身。

1949年4月27日浒墅关解放,这里曾成为吴县政府所在地。当地工商业经公私合营,对私改造,国家投资新建等,使这里成为拥有部(省)、市属企业41家,吴县县属工业企业18家的工业重镇。这不仅在吴县首屈一指,在江苏省也是少有的。获得“江苏百家名镇,浒墅关第一镇”的美誉,绝非虚名浪得。

3

我对浒墅关,是深有感情的。

1950年,我随父母来到浒关。父亲在蚕丝专科学校任教;母亲先后在江南丝厂和天远蚕种场工作。我的童年和读书生涯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太太也出生在那里,结婚之后,我经常有机会去浒关。

看到改革开放后其他乡镇发展迅猛,浒关却变化不大;特别是大运河拓宽后,本来洁净规整的古镇,变得脏乱起来,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也许是浒关多次区辖调整,变得“爹不亲、娘不爱”起来。浒关划属苏州高新区之后,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对市镇建设的投入,还委请清华大学的专家进行镇区的全面规划。

现在,高铁站点已经建成;高等级的公路已经拓宽;镇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文昌阁、三里亭、十里亭已经修复……我似乎看到了这里雄起的希望。

愿苏州城北的浒墅关,辉煌再灿,并不断超越前代。

浒墅关兴起的一幢幢高楼

文:张志新

原载于7月8日《姑苏晚报》A11 吴地

手绘:陶开俭

摄影:杭兴微 十月

编辑:小times

为沉淀千年的古镇点赞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