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军的“蚕食”和“扫荡”,冀南根据地军民是如何破解的?

面对日军的封锁、“蚕食”和“扫荡”,冀南根据地军民是如何破解的?

本文作者张宪文,蜚声国际的中国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季我努学社荣誉社长,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

日军为着使华北成为其总兵站基地,在对太行、太岳山区抗日根据地“扫荡”的同时,也加紧了对冀南、冀鲁豫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封锁、“蚕食”和“扫荡”,企图隔绝我山地抗日根据地与平原抗日根据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相互支援。

日军“蚕食”

1941年,冀南根据地军民在反封锁、“蚕食”和反“扫荡”斗争中,对敌作战2928次,毙日伪军官后121881人(包括日军小同联队长以下官兵523人),俘虏日伪军军官387人、士兵7663人,伪军投诚1403人。

日军扫荡

1942年,日军对冀南区“扫荡”更加突然和频繁。上半年平均每日“扫荡”两次,其中,千人以上的大“扫荡”即达10次。冀南区军民反“扫荡”斗争十分艰苦壮烈。1月9日,日伪军4000余人奔袭、合击我冀南一分区部队,我部队遭袭击,受到重大损失,被迫退出部分地区。1月25日,日军2000余人袭击八路军驻邱县吕洞固地区的新8旅。该旅主力大部转到外线,但部分主力受损。

3月25日,日伪军2400余人合击冀南三分区主力。我主力大部安全转移到外线。但第769团的两个连在邱县烟屯村陷入重围。这两连指战员利用村落与拥有坦克、大炮之敌军千余人激战5小时,歼敌甚多,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而全部壮烈殉国。

4月29日,日军集中独立混成第1、第7、第8、第9旅团等部1万余人,对冀南地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合围“扫荡”。日军首先闪击、合围八路军驻武城西北地区的冀南军区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以及驻香城固、下堡寺地区的新4旅和第4分区部队。驻该地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敌激战一昼夜,大部突围到外线。但是,机关、部队所受的损失,也相当严重。第4分区司令员杨宏明、政治部主任孙毅民、新4旅政治部副主任陈元龙等多人光荣牺牲。

接着,日伪军即在这两个地区进行残酷的“清剿”,血洗村庄,建立伪组织;同时,增修公路、封锁沟墙,增设据点、碉堡,使冀南抗日边区变成了抗日游击根据地。5月中旬,冀南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和第129师的指示,认真地检查了造成被动退缩局面的原因,作出精简领导机关、部队改变为辖四五个连的小团进行活动、组织武工队进入敌占区、大力发动和组织基本群众、发展地方武装等决定。

缴获装备的士兵

6月11日,日伪军集中12000人对枣强以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由于冀南领导机关已较前精干,转移及时,使日伪军的合击扑空。七八月间,冀南区派出许多小部队和武工队,挺进敌占区,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在敌占区内重建了小块抗日游击根据地。9月12日,日军又集中10000余人,对枣强以南地区进行大“扫荡”。冀南军区领导机关和部队先机跳出敌包围圈,使敌扑空。该区军民还利用青纱帐,采取内、外线结合打击敌人,很快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从7月初到10月上旬,冀南区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540多次,毙日伪军4000余人,攻克据点、碉堡59处。

张宪文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三卷》,2016年版。

编辑: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浙江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 萧宸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