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募兵制度有多科学?全民皆兵还比西方至少早一千年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强弱与士兵身体素质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在古代,一个男性成年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士兵,需要符合当时征兵的要求,才能披坚持锐,建功立业。

中国古代的早期军队,采用寓兵于农的形式。军队由平民和奴隶组成,以铜质农具作为兵器,真正的兵器由国家管理,战时发给士兵,称为“授兵”或“授甲”。《夏书﹒甘誓》中,记录了夏王启与有扈氏甘地的原野上发生激战。当时作战,以步战和车战结合,步兵为主,战车为辅。到了商朝,实行“兵农合一”。成年男子平时种地,战时当兵。战争中普遍使用战车,一车两马或四马,车上甲士3人,随车步兵15人,总计18人,作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

西周军队_图

在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从那时起,军队被称为“队伍”,“入伍”成了参军的代名词。当时一辆战车通常配备四匹马。每车载3名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分别负责射箭、驾车、击刺,同时,还配有7名车下甲士,15名步兵,总计25人,为一步兵两(辆)。

西周实行“乡遂制”。离都城100里内,是持有“城镇户口”的国人和乡人,100里以外类似于如今的农村,以及高级干部的封地。国人和乡人可以服兵役,但是由于出身不同,从事的兵种和所受的待遇也不尽相同。“甲士”首选贵族子弟,可以乘坐战车,冲锋陷阵。而“步兵”由平民充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时期的野人也要服兵役了。根据著名的《司马法》的记载,“一车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轻车七十五人,重车二十五人。”当时一辆战车配备的成员多达七十五人,涉及甲士、步卒、伙夫、服装、饲养、打柴、汲水等不同岗位。国人和乡人负责完成一线战斗任务,野人属于后勤工作人员。户口不同,所在岗位也不相同。

战国士兵_图

战国时期,各国实行郡县征兵制。征兵对象以青壮年为主,妇女老弱为辅。征兵的标准不再有户口限制,男子只要年满17岁或者身高五尺,两者满足其中之一就要服兵役。如秦国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名义上士兵的服役期限是三年,服役期满便可回家。然而随着战国后期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往往通过各种法律,肆意延长服役期限。当地的郡守和县令可以征集本地区的适龄男子入伍,并且成为这支军队的统帅。当时有两类人可以免除兵役,一类是监门逆旅(泛指商人,有争议)、另一类是赘壻后父(指赘婿)。在战事紧急,妇女老弱也要参加兵役,尤其是防御战和守城战。她们负责士兵的伙食供应、修葺城墙等后勤事务。

秦朝沿袭了战国时期的征兵制度。从《睡虎地秦墓竹简》记录的情况看,男子17岁“傅籍”(登记在册),直到60岁才能免役。当时还经常用罪犯和奴隶充作士兵,称为“谪戍”。秦朝十分重视士兵的战斗技能。不仅对考核最差的士兵进行处罚,负责相关训练的官吏也会受罚。

汉代军队陶俑_图

汉朝的兵制是全民皆兵,比西方至少早一千年。国内年满23岁以上的男子,一律开始服兵役。兵役分为三种:一种是中央军,称为“卫”,第二种是边防军,称为“戍”,第三种是民兵,称为“役”。20岁由“役”开始,三种军种轮流服役。“卫”兵每年一换。其待遇相当优厚,来回旅费、日常温饱均由国家报销,而且报到和退役,皇帝还设宴款待。“戍”兵与“卫”兵恰好相反,一切费用自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指的边疆是封国的边疆,而不是国家的边疆。所以戍兵的期限,却只有三天,加上两天的往来路程,前后不过五天。

三国时期,战争频仍,募兵方式以世兵制、征兵制和募兵制为主。曹魏建国前后,主要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这种制度将士兵家属集中管理,便于控制,形成军户。军户实际上是职业兵制度,年老力衰也不能免役。有记载显示,魏文帝曾一次“欲徙冀州士家10万户实河南”。直至南北朝时期,仍以世兵制作为主要募兵制度。

唐朝骑兵_图

到了西魏,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这项制度影响了后世约200年。该项制度破除了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将六镇军人和豪强武装整合成六军,由八柱国担任军事统帅。隋朝更加完善了府兵制,“军人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如此一来,推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由骠骑府征募训练府兵,骠骑将军担任军事长官。府兵自备参战武器和马匹。

唐初沿袭府兵制。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唐朝兵役“三年一简”,即每三年征兵一次。府兵隶属于折冲府,服役时需要自备粮食、衣服、马匹和武器。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地位下降,破坏了“府兵制”的基础。唐朝中期,募兵制日渐兴盛。国家出钱招募士兵,不仅提供温饱,还免除全家赋役。凡是身体健壮、身高1米5以上的健壮男性都能自愿参军。这些拿“工资”的职业士兵,战斗力强,经验丰富,但是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与国家不一致,与统兵将领容易形成依附关系,从而造成危害国家稳定的“强蕃”,这也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宋朝军队_图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职业军人家庭,他对军队有自己的想法。宋朝依然实行募兵制。在饥年招募饥民作为兵源,同时鼓励父死子替、罪犯充军。入伍前,“先度人才,次阅驰跃,次视瞻视。”相当于对候选兵源进行体质、技能和视力的筛选。一旦入伍,脸上或手臂上会被刺字,因此,在《水浒传》中,有人骂军人叫做“贼配军”,可见当时军人地位之低。宋朝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两部分。身高1米6以上的健壮男丁加入禁军,成为主力部队,而淘汰下来的士兵只能加入厢军,军中从事杂役。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盛的朝代,这与它全民皆民的兵役制密不可分。元军由蒙古人、汉人以及色目人组成。蒙古人从15岁服役,到70岁退役,期限长达55年。在汉人地区,元朝统治者将一部分农户划为军户,形成世兵制。蒙古军队出征时,可以带着家属。军事统帅设置“奥鲁宫”,管理随军家属以及准备武器和粮草。

明朝军队_图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颇有特色的“卫所制”建设明朝军队。朱元璋在全国设若干卫所,每个卫所辖5600名军人。他们世代相传,屯田供应给养。难怪朱元璋骄傲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其实这种制度是世兵制和府兵制的有效结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兵员多达270余万。明中后期,屯田被豪强和官僚侵占,募兵制再次成为兵役制度的主流,如“戚家军”、“俞家军”等,正是由募兵组成。

清朝的兵役制度十分特殊。清朝早期,八旗和绿营成为军队的主力。八旗由满族人组成,采取“兵民合一”的方式,军事和经济一把抓。相比之下,绿营由汉人组成,按照明朝卫所制度改编而成的军队。绿营“骑兵拔于步战兵,步战兵拔于守兵,守兵拔于余丁,无余丁乃募于民。”由此可见,绿营也是经过层层选拔的精锐。

八旗和绿营采用世民制,天长日久,日益腐化。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国藩创办湘勇,代表了近代勇营制度的建立。近代勇营以募兵制招募士兵,军官不仅是指挥官,还集管理权和财权于一身,因此近代勇营是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正规野战部队。清政府对近代勇营寄予厚望,将其归入正式编制,一部分勇营转为新建的北洋海军,成为清朝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北洋军_图

甲午战争中,以西方标准建立的日本军队,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清朝军队。这一事实倒逼着清政府必须进行军事改革,建立一支新型军队。清政府以德国、日本军制为蓝本,设立步兵、炮兵、骑兵和工兵等四类兵种。兵源通过层层选拔,整体素质较高。这种新型军制,是义务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的产物。新军以镇为基本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至清朝灭亡,总共训练了13镇。

这支新军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北洋新军”,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司马法》《周礼》《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