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李靖同为唐朝开国功臣,才能不相上下,为何没有进入凌烟阁

轮回千载时光去,历史长歌代相传,大家好我是轮回千百。

纵观中国历史,唐朝是我们中华最强盛的时期之一,繁荣之程度远扬海外,所以在唐朝以后,海外多称我们中国人为唐人。说起唐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一片盛世景象,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最后却没能进入"凌烟阁"的人物,他就是唐朝开国功臣,宰相——刘文静,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刘文静这个人。(注: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说到凌烟阁,还有一首诗足以表达其荣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袭任父职,授为仪同三司。他姿仪俊伟,才干突出,生性倜傥而有权谋。隋朝末年时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好友。也是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隋朝末年,刘文静担任晋阳县令,裴寂任职晋阳宫监,两人经常往来,甚至同吃同住,可以说是莫逆之交。有一天晚上,裴寂看见城上烽火,仰天感叹:"卑贱到了极点,家遭贫穷,又逢战乱,天下何处是安身之处啊!"刘文静笑道:"世途如此,时局可知。你我二人彼此投合,何必为卑贱发愁呢?"从两人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裴寂担心的是自己的温饱和立身,而刘文静则看到的是改变人生的机会。

后来,在刘文静的谋划下,通过裴寂劝反了李渊,刘文静又出使突厥,和突厥交好,为李渊起兵解除了后顾之忧,其功劳远比裴寂要大。但是在李渊称帝之后,却封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刘文静只被封为下属的民部尚书。并且,李渊对裴寂的礼遇远远超过一个君王对大臣的规格。李渊当着其他大臣的面,感激的对裴寂说:"我能当上皇帝,您出了大力啊!"李渊坐朝时,经常让裴寂和自己同座,散朝回宫时也常留裴寂卧于内室。李渊对裴寂只称他"裴监",不直呼其名,对裴寂所提建议,则"言无不从"。而对刘文静,李渊则只看成普通大臣,甚至经常借题发挥斥责刘文静。

刘文静自然不满,于是经常在朝堂上和裴寂对着干。每当朝廷商议国政,只要裴寂说的观点,刘文静一定反驳,两位曾经的好友,逐渐的势同水火。而面对刘文静的找茬,裴寂也不怂,以牙还牙,经常向李渊诉苦,而且添油加醋的说刘文静明面是对自己不满,实则是对李渊有成见。开始的时候,李渊也没当回事,但是时间一长,李渊也渐渐地不满意刘文静的做法了。

后来有一次,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李渊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唐高祖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

但裴寂却趁机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

李渊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于是将刘文静、刘文起兄弟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当时刘文静五十二岁。

后来在贞观三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为刘文静平反,追复其官爵,天宝六年,刘文静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灵位被放入高祖庙庭。

总结:刘文静虽然后来得以沉冤、平反,但是已经失去了进入凌烟阁的资格。因为刘文静不论功绩再高,是不是真的谋反,但确实是被唐高祖李渊以谋反罪名杀害,所以李世民不会把有污点的人画上凌烟阁,况且罪名是李渊定的,李世民不可能说他老子错了。直至后来,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时,刘文静才位列其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