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号称「十八路反王」,有几个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地烽火,乱者如麻。小说《说唐》把隋末农民起义军称为“十八路反王”。那么,这十八路反王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们先看看小说中的名单:

1、瓦岗程咬金称混世魔王;2、相州高谈圣称白御王;3、苏洲沈法兴称上梁王;4、山后刘武周称定阳王

5、济宁王溥称知世王;6、济南唐璧称济南王;7、湖广雷大鹏称楚王;8、江陵萧铣称大梁王

9、河北李子通称寿州王;10、鲁州徐元朗称净泰王;11、武林李执称净梁王;12、楚州高士达称楚越王

13、明州张称金称齐王;14、幽州铁木耳称北汉王;15、夏州高士远称夏明王;16、沙陀罗于突殿称英王

17、陈州吴可宣称勇南王;18、曹州孟海公称宋义王

根据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的统计数据,十八路反王,其中十路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

一、瓦岗军

瓦岗军由东郡人翟让创建,最初在东郡一带流窜作乱。隋朝没落贵族、蒲山郡公李密到瓦岗入伙后,先是劝说翟让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而后筹划了宏大的战略计划,瓦岗军的规模越来越大,号称天下义军之首。

瓦岗军打破回洛仓,任百姓取食。李密火并翟让独霸瓦岗军后,率兵围攻东都,部众扩大到三十余万人。瓦岗军与王世充大战连年,王世充被打的损兵折将,幸赖洛阳城高池深,才得以苟延残喘。后来宇文化及率隋骁果军北上,经过瓦岗军的地盘。李密错误地实行了两面作战的策略,不顾死敌王世充仍在后方,贸然与宇文化及开战。骁果军是隋末实力较强的军队,李密硬碰硬地迎战,虽然将宇文化及打垮,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瓦岗军的实力也大受损失。王世充趁机出击,将李密的残部击溃,李密不得已投降李渊,瓦岗军遂亡。

唐朝开国名将,有许多都是从瓦岗军中投降来的。诸如胡国公秦叔宝、英国公徐勣、卢国公程咬金、郧国公张亮等,都是李密的手下。瓦岗军的首领,起初是翟让,翟让被杀后李密成了带头大哥。至于小说中所谓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只不过是李密的心腹部将,从来没有当过寨主。

二、沈法兴

沈法兴是江南武康人,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家族,沈氏一族几达数千家。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江南大乱,时任吴兴太守的沈法兴遂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招兵买马进攻江都。他聚众六万余人,趁乱攻下江都一带十余郡,成为江东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来沈法兴自称梁王,与杜伏威、李子通、杜棱等人混战。沈法兴骤然得势,不免有些忘乎所以,不思建充稳固的根据地,反而先作威作福起来,对待部下残酷无恩,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彼时天下农民起义军战斗力,以山东河南为冠,沈法兴部下大都是江东子弟,聚众虽多,大多都是战五渣,沈法兴被山东流窜来的李子通打的连连丧师失地,最终被贼人袭杀。

三、刘武周

刘武周是隋朝军卒出身,隋末天下大乱,他效法项羽,袭杀马邑太守王仁恭,因而据州造反。刘武周大开粮仓赈济贫民,又与突厥联兵,击败前来围剿的隋朝官军。突厥可汗遣使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虽然实力一般,胃口却很大,他不满足于做突厥人的傀儡,自己建号称帝,建元为天兴。刘武周又招纳上谷人宋金刚,封其为宋王,举众南下进攻河东。河东是唐高祖李渊的起家之地,但彼时李渊大军悉数进入关中,河东空虚,被刘武周打的措手不及,几乎吞并了整个河东。李渊顾不上关中形势不稳,亲率大军北上反击刘武周,经历数年苦战,终于将其击败。刘武周、宋金刚都被突厥人所杀,其帐下大将尉迟敬德归降于唐朝。

四、王薄

王薄是山东人,号称知世郎,他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典型呼号。王薄的根据地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境内,系一带低矮的丘陵。王薄聚众数万人,纵横驰骋于山东中部,屡次击败官军。隋朝猛将张须陀受命收剿王薄,由于起义军屡胜而骄,张须陀又骁勇善战,王薄被打败北逃。没过多久,王薄纠合孙宣雅、郝孝德等起义军,率师返回章丘再战张须陀,结果再次战败。

王薄遂率残部转战于山东,避开隋军的锋锐。此时山东已是遍地烽火,民力困竭,王薄也无法扩大力量,只好来回流窜,勉力维持,可以说,已与土匪强盗无异。直到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率兵北上,王薄无法东山再起,便依附宇文化及,做了个可耻的投机分子。

窦建德与宇文化及火并,围攻宇文化及的伪都城聊城,王薄见势不妙,便开城迎敌,引窦军活捉了宇文化及。可见所谓的造反英雄,只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唐军兴起后,隋朝故将和农民起义军纷纷降唐,王薄被授官为齐州总管,后来因为陷害了潭州刺史李义满,被李义满的儿子李武意杀死。

五、萧铣

萧铣是南朝梁代的皇族后裔,隋统一后,萧氏家道中落,赖祖辈余荫和族人萧皇后的关系,做了个小官罗川县令。隋末大乱时,岳州一带的低级武官董景珍、雷世猛等人趁势举兵造反,郡县的官属想推举董景珍为主,但董景珍自认名望不足,他看中萧铣是前代皇族出身,故而把萧铣拉过来推为首领。萧铣大悦,遂自称梁公、梁王,继而登基称梁帝,尽复南朝梁代的规制。江汉一带民众闻讯都来归附,兵力达到四十万人。

萧铣起兵本非首义,部将又是四方归附而来,实权都握在诸将手中,萧铣的控制力不强。早在起兵之初,岳州系将领董景珍就与颍川系将领沈柳生发生矛盾,二将火并,导致沈柳生被杀,削弱了自身势力。

萧梁集团不断进行扩张,把都城迁到梁朝旧都江陵,占据了自荆州以南直至交趾的广大区域,成为江南势力最大的割据政权。萧铣大封其属下为王,同时为了加强对下控制,实行了“放兵营农”的策略,表面上罢去军队,大兴农事以恢复民力,实则借此削夺诸将兵权。诸将对此反应强烈,引发了兵变。元老董景珍、张绣相继在兵变和政变中被杀。萧铣本身没什么雄才大略,“放兵营农”策略又进行的过急,严重削弱了军事实力。后来隋亡唐兴,唐朝派大军进攻江陵,萧铣身边只剩下数千宿卫兵力,根本无力抵抗。为了避免百姓生灵涂炭,萧铣投降于唐军,萧梁政权便告灭亡。

萧铣本事一般,名头却大。他被俘入长安后,唐高祖李渊怕夜长梦多,再有人借着萧梁旗号造反,便数其罪而杀之。

六、李子通

李子通是东海人,隋末山东大乱,李子通投靠起义军左才相部。李子通为人仁侠好施,不像其他起义军首领残暴寡恩,名声极好,故而起义才半年,慕名而投者就有万余人。左才相非常忌惮,李子通便弃之而去,南下渡淮,与另一大股义军杜伏威汇合。

农民起义军首领出身大多较低,一旦拥兵割据,无不是一副暴发户的心态,他们各自忙于争权夺利,之间相互火并当时是常态。杜伏威甚有勇力,部众极盛,李子通害怕他日后势大,便以精锐骑兵偷袭杜伏威,几乎将之消灭。 隋将来整趁机来剿杀义军,李子通便南奔海陵,率众进攻江都。

其时淮南江东有三大势力,一是败而复起的杜伏威,一是江浙本地豪强势力沈法兴,一是李子通部,他们都觊觎江都这个江南政治中心,纷纷出兵进攻。李子通设计引诱杜伏威和沈法兴互相攻杀,他趁乱取利拿下江都。于是建立吴国,自立为帝,建元明政。

杜伏威见李子通擅自称帝建国,便发大兵讨伐之。江东三大势力,沈法兴打不过李子通,李子通又打不过杜伏威。李子通一边不断蚕食沈法兴的地盘,一边又接连败于杜伏威之手。李子通的都城江都被攻陷后,急忙打破沈法兴的余杭而迁移过去,结果杜军穷追不舍,李子通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降于杜伏威。杜伏威为讨好唐朝,将李子通俘送长安,后来李子通本性不改,企图逃归江东,事败被杀。

七、徐圆朗

相比上面两位,徐圆朗的势力小的多。徐圆朗是山东兖州人,他在隋末农民起义大潮中趁乱起兵据有本郡,但因为实力太弱,仅有二万余兵力,故而一直跟风投奔强者。起初他归于瓦岗军系统,李密降唐后,又投入王世充帐下。王世充被唐朝消灭后,徐圆朗又投降唐朝。当时唐朝对山东的控制还比较弱,出于安定人心的考虑,任命徐圆朗为兖州总管,仍领本部人马镇守。后来刘黑闼在河北作乱,勾结徐圆朗一同反唐。唐朝派大军征讨,徐圆朗兵少无力对抗,与亲信乘夜逃走,被百姓所杀。

八、高士达

高士达是河北蓚县人,起兵于清河,自称东海公,部众仅有千余人。后来不断吞并窦建德、孙安祖等小股起义军,兵力扩大到万余人。高士达部下有才能者唯窦建德一人,他自知才略不及窦建德,便任命窦为军司马,掌管行军作战的大事。

在窦建德指挥下,高部义军战胜隋将郭绚,声势越发浩大。高士达隐隐觉得自己地位受到威胁,恰巧这时隋名将杨义臣率兵剿杀义军,高士达便不顾敌我力量悬殊,撇开窦建德,自率主力迎击杨义臣,结果先胜后败,被杨义臣于阵上斩杀。高士达的残余势力后来全部归于窦建德麾下。

九、张称金

《说唐》中所说的张称金,本名张金称。张金称与高士达同乡,他势力较大,流动性也很强,屡败隋朝官军。张金称为人贪狠残暴,攻下的郡县统统烧杀一空,在河北南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隋名将杨义臣率师征讨,他避开张金称的锋头,深沟高垒拒不交战,故意消磨张金称的锐气,等到其全无戒备之时,率精兵偷袭,一举歼灭张金称的主力。张金称被官军擒获,官军恼恨其残暴狠毒,便当众立一根大木头,把张金称“悬其头,张其手足”,让遭受张金称掠害的百姓来割他的肉。张金称倒是颇有骨气,他一边被千刀万剐,一边大声讴歌。所唱内容史书缺载,估计是痛骂隋朝暴政、歌颂起义有理之类。

十、孟海公

《说唐》中孟海公有黑白二夫人,武艺高超,与唐朝名将尉迟恭大战数场,结果都被尉迟恭收去做了夫人。

历史上的孟海公没这艳福。他本是山东曹州人,起兵为群盗,众有数万人。孟海公是个粗鄙无文的武夫,极其痛恨文人,凡是俘获“称引书史”的士人皆杀之。这也注定了孟海公的成色和出息。山东诸股农民军,有的在本地做大,有的流窜到江南成事,孟海公却一直居守曹州一地,势力很弱。后来窦建德势力扩张,吞并了孟海公。虎牢关之战后,孟海公和窦建德都被俘入长安,论罪斩杀。

十八路反王中,瓦岗军、刘武周、王薄都属于名声较大者,但除了瓦岗军之外,实力都一般。反倒是名气不大的萧铣等人,做出的声势却着实不小。

作者:票非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