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民国期间的奇葩军衔职务,让人直接摸不着头脑

文/王国栋

一般来说,民国时期的军队军衔都比较高配,少将团长比比皆是,中将旅长也屡见不鲜,上将军长都有。然而你听说过上校军长吗?还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军长。还有中将战区司令长官,战区司令官是中将军衔,手底下的兵团司令、军长、师长也是中将军衔,这种奇葩配置,也就民国时期才会有。

少将团长:这个比较多见。最著名的少将团长莫过于蒋介石。1912年,上海都督陈其美封第五团团长蒋介石为少将。

中将旅长:比较有名的有两个。第一个是北洋军的陈孝威,保定军校毕业,1926年升任泰宁镇守使,中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上海会战,后因为对上级不满,辞职离开军队。第二位中将旅长就是胡宗南的王牌、“天下第一旅”旅长黄正诚。39岁的黄正诚率领天下第一旅在陕北中了陈赓大将的埋伏,全军覆没。黄竟然天真的对陈赓大将说:“你们不守规矩,还没等我展开部队就开战,我不服!”就这见识,能打胜战才怪了。

上将军长:民国时期的上将军衔大多数是靠实力大小和资历(比如张学良,30岁出头就上将),所以一些在旧军队混得时间长的老军人,就在军衔的晋升上占了大便宜。比如原国民革命军27军军长李云杰,因为出身保定军校,军龄较长,于1931年被晋升为上将,其时李云杰的27军只有一个师的兵力而已。

而职务高军衔低的情况在国民时期也比较常见。主要原因是国民时期的上将军衔是定额的,老的上将没有去世,有资格晋升上将的高级将领就得等待,比如西北军政长官胡宗南、东北剿总司令杜聿明等人,早就担任上将的职务,而军衔一直是中将,就是这个原因。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国民党军衔和职务混乱”的不好印象:战区司令官是中将军衔,其手底下的兵团司令、军长、师长也是中将军衔。而且更奇怪的是,中将手下管着数位上将。最典型的就是胡宗南,自己只是中将军衔,而手底下的潘华文、邓锡候、王陵基、唐式尊、马步芳、马鸿逵等都是上将军衔。

还有一个人的军衔和职务更是奇怪的冒泡,这就是鼎鼎大名的18军军长胡琏。胡琏的职务和军衔有多奇葩——上校军长。原来胡琏1942年任18军第11师师长时,只是上校军衔,这在国民党正规军里面已经算相当低的。1943年升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但是军衔却没有升;1944年8月升第18军军长,军衔也没有来得及升,故而才有上校军长一说。直到1945年6月28日,胡琏才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此时他已经担任第18军军长快满一年了。

以上这些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现象,也是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需要。但是,这种情况对于喜欢军史的朋友来说确实比较头疼,研究国民时期的军衔制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