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晚年不愿提及的一往事:慑于一元将的威势,差点投降了元朝

朱元璋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

但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到了起兵之后,命运眷顾之神似乎一直站在他这边。

尤其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这段时间里,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发展顺利,势头迅猛。

盖其原因,主要是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的队伍,一支在北,一支在西,一支在东,恰好为之构成三面屏障,把元军的主力挡在外面,从而获得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朱元璋事业发展的高峰期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年五月到至正二十一(1361年)年底,好运接踵而来:应天大捷、安庆争夺、江州大捷,龙兴府自动归降等等。

朱元璋心花怒放,喜不自胜。

然而,从至正二十二年二月到二十三年四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情况突然变得不妙起来——叛乱二连三地发生,这其中有:

一、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苗军元帅蒋英、刘震发动了金华苗军之乱;

二、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至七月,衢州和处州苗军将领李佑之、贺仁德发动了处州苗军之乱;

三、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夏,江西行省枢密同佥康泰和平章祝宗发动叛乱;

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七月,平章政事邵荣暗中策划了政变;

五、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七月,谢再兴叛投张士诚。

……

是不是运气开始转向,注定了朱元璋要走霉运呢?

不是的,发生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朱元璋的自身问题。

话说,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于安徽亳州拥立韩林儿,建国号宋,云集中原抗元势力,分四路大军北伐。至正十七年(1357年),中路大军攻破汴梁,龙凤政权迁都至此北宋旧都,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气焰张天,大有即时就可掀翻元朝之势。

但是,元朝的一位牛人却在此时横空出世。

此人的先祖是成吉思汗汗帐下四杰之一的木华黎,其人名察罕帖木儿,汉名李察罕。

早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攻克汝、颖,进而占领江淮各路。元廷屡次派兵讨伐,都无功而返。察罕帖木儿为了挽救时局,挺身而出,招募乡兵,训练私人武装,一举击败红巾军,顺利收复罗山。元廷因此授其为汝宁府达鲁花赤。

察罕帖木儿四下讨伐,屡战屡捷,他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至正十五年(1355年),察罕帖木儿在中牟大败三十万淮西红巾军,接着取灵宝,入潼关,定关中,援大都,平河东。

龙凤政权迁都汴梁时,察罕帖木儿已进陕西行省右丞,其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水陆并进,大举进攻汴梁。

刘福通力不能支,护韩林儿仓皇遁走。

刘福通既败,汴梁丢失,战事急剧下转,原先占据山东的红巾军各部大乱。

先是毛贵被赵均用杀害,随后毛贵部下续继祖自辽阳返益都,杀了赵均用。

另外,田丰与王士诚两部又互相攻杀。

红巾军的内斗导致战斗力锐减。

察罕帖木儿兵锋掠至山东,山东众郡县逐一被攻陷。

田丰、俞宝、王士诚等见势不好,纷纷叛降。

如此一来,河南、山东大部都在察罕帖木儿的控制之下,只有陈揉头坚守益都(今山东省淄博市),“与福通遥为声援”。

前面说了,这些年来,朱元璋在江南地区从容坐大,主要得益于“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

汴梁被攻破,朱元璋担心大宋红巾军扛不下去,北方失去屏障,东西两面又受到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挤压,自己三面受敌,难于支撑。

经过一番思前想后,朱元璋决定派使臣前往汴梁与察罕帖木儿“通好”。

在朱元璋连派两次使者前来叩拜之后,察罕帖木儿接受了朱元璋的“通好”,将朱元璋的情况奏报朝廷,并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六月,派人到应天会见朱元璋,称“已奏朝廷,授(汝)以行省平章事”。

察罕帖木儿说的一点不差。

不久,元顺帝就派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与奏差张琏带着御酒、八宝顶帽和宣命诏书,航海到方国珍处,准备由方国珍护送到应天,封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但“好事”多磨,都怪察罕帖木儿忙于攻打益都,一时疏忽,没有及时放还朱元璋派出的使者。

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对左右臣僚说:“予观察罕书辞婉而媚,是欲啗我,我岂可以甘言诱哉?况徒以书来而不要返我使者,其情伪可见。”

是以方国珍两次派人劝朱元璋“奉诏”降元,朱元璋心存疑惧,患得患失,迟迟没有明确答复。

说回察罕帖木儿这边。

察罕帖木儿克复河南,得朝廷进封其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兼理河南行枢密院事,此后挥师东向,在一年之内,就收复了除了益都一座孤城外的山东全境,几乎全歼百万红巾军,“献捷京师,欢声动中外”。

但是,能干的不如会干的。

察罕帖木儿功高如此,地位却低于河南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的儿子孛罗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到了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在兴和一带击败中路红巾军,得朝廷授命总领蒙、汉诸军,便宜行事。

察罕帖木儿为此大感不平,对孛罗帖木儿语出不逊,严重不服。

为避免两人发生摩擦,元廷命孛罗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北,察罕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南。

孛罗帖木儿知道察罕帖木儿不服自己,便派兵围攻察罕帖木儿军所守之冀宁,致使两人矛盾公开化。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六月,死守益都的陈揉头秘密策动红巾军降元的叛将田丰、王士诚刺杀察罕帖木儿。

田、王两人热情邀请察罕帖木儿行观营垒,顺利将之刺杀。

察罕帖木儿遇刺,元廷为之震动,“朝廷公卿及京师四方之人,不问男女老幼,无不恸哭者”。

朱元璋心中的郁结顿时解开,高声欢呼道:“元无人矣。”

但是,元廷隆重地追赠、追封、追谥了察罕帖木儿后,命其养子扩廓帖木儿(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原名王保保)全部承接其父的兵马,拜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

这扩廓帖木儿也不是吃素的主,于该十一月攻陷益都,斩杀了陈揉头、田丰、王士诚等人。即拔下了大宋红巾军在山东的最后一枚钉子。

朱元璋的心又悬了起来,于十二月迎接元顺帝派来给自己宣读任命诏书的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与奏差张琏到应天。

几乎也在同时,扩廓帖木儿派尹焕章由海路乘船,将察罕帖木儿扣留的朱元璋使臣送回应天,并赠送马匹。

朱元璋差点就答应了元廷的诏封。

幸亏,原先和察罕帖木儿结下了梁子的的孛罗帖木儿趁察罕帖木儿刚死,“数以兵争晋、冀”。

扩廓帖木儿忍无可忍,发兵对孛罗帖木儿大打出手。

面对这个现象,朱元璋又犹豫了。

恰好,浙江宁海儒生中兑上书朱元璋,劝朱元璋断绝元廷的招诱,向南吞并张士诚,逼迫方国珍归顺,全据闽越之地,定都建康,拓江、广以自资,进则越两淮规中原而取天下,退则保全方面而自守。

朱元璋“奇其言”,谋虑再三,决定依其言而行,鼎足江东,自谋发展。

于是,他召见张昶、马合谋和张琏,斥责他们说:“元朝不达世变,尚敢遣人扇惑我民!”

张昶奸滑,瞧势头知朱元璋要杀人,默然不语。

马合谋和张琏不知大祸临头,“口出不逊之言”。

朱元璋于是让人将马合谋和张琏押至聚宝门外斩首,并枭首示众。

朱元璋将张昶收为己用,任行中书省都事。

回头,朱元璋沾沾自喜地对刘基、宋濂说:“元朝发一大贤人与我,尔等可与之议论。”

在大是大非的紧要关口,朱元璋最终虽然守住了底线,拒绝了元朝的招降,但他这种摇摆变节的行径,极大的动摇了军心。

则次年二月,就发生了苗军降将蒋英、刘震的叛乱,大将胡大海及其子关住,以及郎中王恺等人惨遭杀害。

随后,驻屯于处州的苗军降将李祐之、贺仁得闻风而动,据城反叛,杀害了朱元璋得力大将耿再成,以及重要谋士孙炎、王道同、朱文刚等。

一个月之后,陈友谅的降将祝宗、康泰又在江西发动叛乱,攻陷洪都,杀万思诚、叶琛。

到了七月,再发生邵荣、赵继祖企图谋害朱元璋的事件。

……

这些反叛事件的出现,让朱元璋目瞪口呆,懊悔莫及。

对于自己曾经打算降元之举,朱元璋晚年绝口不提,视之为历史禁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