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回忆:没汽车和马,炮兵如何扛最轻90斤的炮筒,行军作战

杨得志回忆录里记载了,他当连长时候,他的连,被师长曾士峨改成了炮兵连,也成了当时他们这边的第一个炮兵连。但是杨得志炮兵连的人,当时几乎都不懂炮兵工程。只有一个刚俘虏来的炮兵连长,他在杨得志连下二排当战士。之后杨得志便让他来当炮兵连教员,手把手地教炮兵连如何使用炮去炸敌人。当时红军的炮哪里来的呢?那都是打了胜仗在河里捞的,地上捡的一些散零件拼的,一个炮兵连,也只有三四门炮。当时杨得志的炮兵连,最起初只有四门炮。杨得志回忆当初别说这四门炮,也是够他们累得够呛的。要知道老蒋的炮连,那是专门都汽车拉炮,杂牌炮兵连也有骡子和马来拉炮。而红军,只能靠人去抗了。

红军的炮兵连,杨得志回忆的他的炮兵连,全连虽然只有4门炮,但每人的轻武器都没有少,负荷量大大超过了步兵,体力消耗极大。抬炮的竹竿都是临时砍下来的,含水量大,为了结实,大家还专门找粗壮的做抬杠,所以更加沉重。杨得志回忆说,同志们的双肩,先是被压得发红、发肿、接着就破皮出血,汗水浸到里边,像伤口上撒了盐一样钻心地痛,这滋味杨得志体验过,是很难忍受的。战士们真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去替换他,他紧紧地抱着竹杠不放。直到你发火了、他才松开手,嘴里却不满地说着:“你们干部不是讲过,要咬紧牙关吗!”有的战士激动地说:“你们干部的肩膀都化脓了,为什么不准我们知道?不准我们换?”杨得志的耐性差,这种时刻就靠斯斯文文的张指导员去做说服工作,一向少言寡语的炮兵教员老张,这时也禁不住大声地对杨得志说:“连长,我算明白红军为什么能打败白军了。“来,把竹杠给我,我抬。”

当时杨得志的连带四门炮行动很费事。炮的本身虽不可能发出什么响声,但抬炮的竹竿却总是吱吱呀呀地响个不停,战士们抬着这些沉重的铁家伙, 走起来倒像捧着易碎的瓷器那样小心翼翼。傍晚开始行进时,沿着山间弯曲的小道走,虽然高低不平狭窄泥泞,但总算有路,走不多时,传来前而山下有敌人的消息,炮兵连便不得不舍路攀山。天黑路险,没有一丝灯亮只有山林、杂草、荆棘,一脚踏下去,不知是深是浅,也不知是石是水。如果踏在石头上,脚便不敢轻易挪动,怕石头滚去发出声音。由于山的坡度陡,炮不能抬着前进,只得前拉后顶,完全用手、用肩,有时用胸、用背,甚至搭成人梯推到山顶。人多路少,部队行进的速度很慢,常常挤在一起,不能前进。因为要求绝对肃静,一停下来,疲劳的战上们也顾不得是水是泥,是锋利的石块还是刺人的荆棘,便席地而坐,屁股一沾地,不少人便睡着了。所以能一口气干到底的事,我们红军绝不拖到第二天。说了那么多,炮兵连的辛苦,怕也只有当个炮兵,抬过炮筒的炮兵最清楚。向炮兵致敬。本文章参考资料《杨得志回忆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