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卖子”(民间故事)

清末年间泰安有个周举人娶妻张氏,生有一子叫长寿。周举人十年寒窗苦读,恰逢大比之年,自然要进京赶考,但他不忍心撇下娇妻和幼子,就把祖公周奉留下的金银成锭的装一缸埋在后花园的墙下,又请了一个叫张辉的人看守房屋。周举人安排好了,带着随身用的银两,和妻儿上路了。

周舉人走后,有一天晚上,张辉喝得烂醉如泥,早上醒来一睁眼,见周家的东西,一夜之间被搬了个精光!张辉吓呆了,心想完了,这场官司是非吃不可了。想到这儿,决定一走了之回老家去。张辉屋里屋外转了一圈,只有后花园的一垛墙还能卖几个钱,他就托人找到一个姓黄的员外,黄员外家正好要盖房子,两下商量了一个价,张辉拿了银子回老家了,黄员外就让一个叫贾仁的去挑泥坯。

这个贾仁是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穷光蛋,每天睡在破窑中,靠给人打短工过日子。他来到周家,一担一担地挑泥坯,挖到墙根下,见下面的土松松垮垮的,又往下挖了一会儿挖到了一块石板,搬开石板,只见一个石槽子里面是一缸打着周奉字样的金银!贾仁惊呆了,好半天才缓过神来。他四下瞅了瞅不吱声不吱气一连挑了两天,悄悄把金银都挑到了破窑里埋起来。他用这些金银买了一处房子,安顿下来开始做小买卖,后来陆续开起了粉坊、磨坊、酒坊,还娶了一房媳妇,请了一个账房先生。贾仁婚后一直无儿无女,手里有钱,这事就成了他心头的大事,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贾仁的账房叫陈德甫,这天贾仁把他叫到跟前说:“陈先生,我枉有偌大的家业,却无儿继承,你交人广,以后多留意一下,有卖孩子也行,有想过继的也行,你给我买个男孩儿。”陈德甫说:“老爷放心,小的保证把这事办好。”

再说周举人赶到京城,三场考罢,名落孙山,只好灰心丧气地带着家人往回走。等回到家中,见家里破败不堪,埋在墙根下的金银也分毫没剩,他疯了一般,捶胸顿足地喊道:“老天爷,我这是做了什么孽,你要这样惩罚我呀!”喊罢大哭不止。可是哭归哭,一家三口还得吃饭呀!为了糊口,他只得把房子卖了。不久卖房子的钱也花光了,又赶上隆冬时节,大雪纷飞,周举人两口子抱着孩子,居无定所,真是啼饥号寒。

这天,他们实在冻得受不住,便走进一家酒店避雪。店小二见他一家可怜,给了他一杯酒御寒,又拿出些剩菜剩饭给他媳妇和儿子吃,周举人感激得连连道谢。看着这一家子,店小二说:“大冷的天,你们俩抱个孩子不饿死也得冻死,还不如把孩子送卖有钱人家,你们也换口饭吃。”

周举人想想也是,忍痛点点头说:“只好如此了,就麻烦你给我找个买主,让孩子活命去吧。”

店小二说:“你等一会儿,我去跟账房先生说说。”

这家酒店正是贾仁开的。店小二跟陈德甫一说,陈德甫就把周举人一家领到了贾府。贾仁看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当下喜欢地说:“这孩子我买了,给他们拿两贯钱去。”

周举人走投无路哪还敢还价,看一眼儿子,满脸是泪地走出了贾府。陈德甫过意不去,又从自己的腰包掏出两贯钱都给了周举人。从此周举人的儿子成了贾仁的儿子,改名为贾德全。

一晃儿十多年过去了,贾员外夫妇先后死了,家业全留给了贾德全。

这年周举人夫妇一路流浪,又回到家乡。正赶上四月十八庙会,两人悄悄打听贾员外,想临死前再看一眼儿子。不知为什么,周举人突然心口疼,四月十八药铺积德施药,他就进了家药铺要点药吃了。

周举人心存感激向店家道谢说:“多谢先生,不然老朽今天就疼死在街头了。”

这位先生说:“不用谢,这是陈德甫的药铺,你给他扬扬名就行了。”

周举人一听“陈德甫”三个字,猛地想起这不是当年给贾仁买孩子的中间人吗!他忙问陈德甫在哪儿,然后按照指点找到陈德甫。周举人见了陈德甫,毕恭毕敬地说:“陈老先生,您还记得学生吗?”

陈德甫瞅着他说:“好面熟哇,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了,您是……”

周举人说:“学生就是当年卖孩子的,我儿子还好吧?”

陈德甫一听,忙站起来说:“哎呀!原来是周老先生呀!您的孩子长大成人了!老朽这药铺的本钱就是他的!”

周举人急不可待地问道:“贾员外呢?”

陈德甫说:“贾员外夫妇都不在了,现在家产都归你儿子了!”

周举人央求说:“能不能让我们见孩子一面?”

陈德甫说:“那有什么不行,儿子本来就是你们的。你们等着,我马上去叫小员外。”

陈德甫找到小员外,将他的身世说了一遍,又说他父母来了。小员外跟着陈德甫一溜小跑来到药铺,看见父母就跪倒在地。周举人看见儿子悲喜交加,顿时大哭不止。父子母子哭过,小员外把父母迎回家中奉养起来,自己也将名字改回来,还叫长寿。

过了些日子,是周举人的生日,长寿拿出银子置办酒席,周举人看到打着“周奉”字样的银子惊呆了,指着银子话不成句:“你……你……你这银子从何处得来的?”

长寿说:“这银子有些年头了,从我记事时起家里就用这银子。”

周举人对儿子说:“这银子原本就是咱家的,你曾祖公叫周奉,说来话长,20年前,爹带着你们母子进京赶考,把银子埋在墙根下,回来银子就不见了。那年大雪寒天,怕把你饿死才不得已卖了你,原来这银子让贾仁得了,上天有眼,终于物归原主。”

当陈德甫前来拜寿时,周举人又把这事对他说了,陈德甫吃惊不小,感慨万千。后来周举人乐善好施,广济四方,老两口一直活到百岁,才无疾而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