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放逐于热河,咸丰帝在回避些什么?

长久地避居热河,对王朝稳定并非善策。臣子们一再请求回京,咸丰帝也不能不加考虑。1861年1月26日,咸丰帝发一亲笔密旨给奕,从密谕可见,咸丰帝原打算先观察一段英、法等国公使驻京的实情,尔后于秋天再回北京,又恐守护热河至北京要道的清军胜保部,秋天需调往镇压捻军,改为仲春回京,小住时日,于季春谒东陵,再回热河。咸丰帝于此事算计很深。此时英、法公使尚未北上,根据当时的季风及渤海湾的封冻情况,每年5、6月北上当最为合适。咸丰帝在此之前回京小住,等到英、法公使进京时,他已跑回热河。即便如此,他仍不放心,以“尔等谅必有把握”一语,让奕为他出具一份保证。

咸丰帝

热河行宫

1861年2月11日,咸丰帝下旨,3月23日启程回京。第二天,再下旨,4月11日由京谒东陵,礼成后回热河。如此算来,扣去回京路上的日子,咸丰帝在京仅能约住10天。3月20日,临启程仅3天,咸丰帝又改日程,4月4日由热河启程,11日到达北京,21日由京谒东陵,然后回热河。依旧是小住10天。可到了4月1日,在热河的亲信大臣7人联衔上奏,以“圣躬欠和”为由,要求暂缓回京。咸丰帝当日下旨,回京之事“俟秋间再降谕旨”。

咸丰帝回京日程的一变再变,实因英、法公使进京。尽管奕一再报告,英、法公使并未带兵(此时尚不知国际惯例的奕也不知公使是否可以带兵),可在天津、大沽仍驻有英法联军的部队;尽管奕一再报告他与英、法公使的礼尚往来(奕是按照中国的主宾礼节办理的),可咸丰帝最怕这种往来,一旦英、法礼尚往来地提出觐见,又该如何是好?奕第六份奏折中称,英、法公使对其回京改期“多有疑意”,却使咸丰帝对英、法公使的使命“多有疑意”,在他的知识范围内,实在找不出理由来说明,一个没有专门使命的使节,驻在他国的京城,究竟是干什么的?

咸丰帝没有回北京,自我放逐于热河,一直到1861年8月22日,他死在热河。在他的一生中终于没有见过一个不愿跪拜的外国人,当然自做了皇帝后也没有见过一个不愿跪拜的中国人。

热河行宫今景

广东人民出版社委托宣传

参考文献

茅海建:《当代学人精品:茅海建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谢敏 郁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