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比徐悲鸿更早留洋,却成了边缘人

李铁夫是中国近代艺术史和革命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世界美术史上也位居一席。

李铁夫(1869一1952年),广东省鹤山市人。原名李玉田,号昭龙。“中国油画之父”,“民主革命先驱”。李铁夫曾经说过:“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铁夫对艺术和革命作出了不少贡献,但他却曾一度被遗忘和被遮蔽,他的辉煌与辛酸,既光彩照人又令人扼腕叹息。

本文作者是李铁夫故乡鹤山人,群众文化推广和应用学者。近期通过收集有关李铁夫的资料,对李铁夫的艺术和革命生涯等作了认真研究,对李铁夫曾一度被遗忘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有关问题和观点作了些思考和探讨。

笔者参观“铁夫画阁”

一、长期被遗忘被遮蔽,世人对他的评价和研究不到位

李铁夫这样一个在中国近代艺术和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特别在艺术上的贡献却未能得到普遍重视,长期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与遮蔽,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美术史书上,对他的研究和评价都很不到位,他的名字及成就只是在很小的范围里传播,未能广为人知,由此致使李铁夫的声名与影响力,远远不及比他晚很多才出洋留学和从事艺术活动的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形成这种现象和差异与李铁夫的成就和贡献是极不相称的。“中国油画第一人”的称号也曾一度被冠与徐悲鸿,笔者认为,真正的“中国油画第一人”无疑是李铁夫。

直到李铁夫去逝后三十年后,才开始陆续有有识之士关注和研究李铁夫及其艺术。是什么原因使李铁夫长期被遮蔽,成为“边缘人”,并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评价呢?笔者认为有几点:

纽约艺术学生联盟

1、李铁夫留洋时求学、任教、获奖等历史资料有求证和核准的难度。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交通阻隔、通讯缓慢、资料缺失、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有关资料的翻译不准确而易产生误解。所以,对于李铁夫的求学史和艺术成就的考核和论证,同样会遇到这些难题。 如李铁夫返美后,再回到美术院校进修和教学的那一段经历,究竟在哪一家学院深造,说法不一。有云“纽约美术大学”,有云“国家美术学院”,有云“国际画理学会”,或有云“纽约国际艺术学校”等。

2、李铁夫在中国缺乏必要的体制地位,不善交流,人脉不广。他没有像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家那样,在历次的政权更迭中都处于业界显要的位置,并且能与众多政要、名人、门徒保持密切关系,使其学术主张得以被推行、传承,名誉得以被推崇、传播。而李铁夫在这些方面是“缺席”和“欠缺”了。

1950年广东省政府派人迎接李铁夫回到广州

3、似乎与他的性格和晚年半“隐居”有关。他刚直耿言,不为名誉、地位、利益所动,有“怪杰画家”之称,这样久而久之就很少有人再愿意为其宣传和推崇,加上他后来对国民党政府不满,这样就更没有人会在错综复杂中去为其论高低、惹争议了。另外晚年他滞居香港,过着与世无争的孤贫生活,较少参加艺术和社会活动,不为人们所关注。 另外,社会对李铁夫的认知度不高,有关部门对李铁夫的研究和宣传等力度也不到位。

历史真相和人物的还原,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检证、梳理、拨正。李铁夫不寻常的际遇,辉煌与寂寞,显赫与苍凉的落差,实在令人唏嘘喟叹,但他是位永记史册的人物,是无法被遗忘被遮蔽的。

鹤山“铁夫画阁”中的李铁夫塑像(雕塑作者:潘鹤)

二、有责任加快和深入对李铁夫的研究和推崇

对李铁夫艺术及革命的学术研究、艺术传承、历史论证、人物评价、作品保存和修复等,笔者认为事不宜迟。 近三十多年来,有识之士及社会各界对李铁夫的研究和宣传逐步深入和增多。

1983年在李铁夫故乡鹤山县建造了有一定规模的“铁夫画阁”,并邀请了众多艺术界名流及领导参加了落成剪彩仪式。现正规划建设“李铁夫故居”,李铁夫故乡陈山村现正在申报广东省古村落。

鹤山铁夫画阁全貌

1983年“铁夫画阁”落成剪彩众多艺术家及领导参加

李铁夫画中人物冯钢百(中,时年100岁)等参加活动

规划建设中的李铁夫故居

此外,还成立了“李铁夫美术馆”、“李铁夫学术研究学会”、“铁夫画阁投资管理公司”等,鹤山市文联还创办了文艺刊物《铁夫》杂志(笔者为该刊物顾问),艺术家创作发表了《李铁夫之歌》等歌曲,鹤山出现了以“李铁夫”命名的道路、艺术团体、义工服务队等。 据悉将于2019年李铁夫诞辰150周年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华辉书画院策划的宣传广告

《铁夫》刊物及《画坛巨擘》歌曲

1989年,由广州美术学院和鹤山县文化局共同编印了《李铁夫诗联书法选》(附有关文献资料及评论文章)。 广州美院现保存有当年李铁夫捐献给国家的数十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笔者有幸结识李铁夫唯一健在的入室弟子温少曼(现年103岁)老先生,他多次来到鹤山及“铁夫画阁”,并在李铁夫故乡举办画展,同时展出了他珍藏的李铁夫作品。笔者在接触和采访温老中,通过他的回忆和叙述,对李铁夫特别是他晚年在香港时情况有了更多的深入了解。

1950年初,温少曼为李铁夫在香港木屋区“水瓜棚”作画时的情景速写(上图由温荣欣提供)

温少曼在华辉书画院现场创作和授课(2013年)

在鹤山市举办“温少曼作品暨李铁夫藏品展览”(2014年)

2017年7月“其命惟新一一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举行,展出了李铁夫的作品,共选出21位广东百年美术大家,李铁夫名列第一。

期间,报纸刋物网络等也发表了一些报道、宣传、研究李铁夫的文章,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徐翎的硕士论文《在山泉水本清流》等。 有关作家还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本《晚归的独鹤(画家李铁夫传)》。

三、艺术品的来源、历史和文献

李铁夫8岁起读乡间私塾,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国学基础,但他并未选择学而优则仕之途,而是于1885年16岁之时随族叔远渡重洋谋生和求学。

李铁夫1920年代在纽约

李铁夫先到了美国旧金山,后转到英属加拿大。1887至1891年,分别在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12年入美国纽约艺术大学,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与约翰·萨金特一起进行油画与水彩画研究,并学习雕塑。

到纽约时,李铁夫的油画艺术已相当成熟了,1914年,他获得铜像雕塑一等奖,并在春季沙龙等大展上屡获大奖。1915年,李铁夫在纽约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开始在国际画坛上声誉鹊起,备受推祟。1916年,李铁夫被国际画理学会吸收为会员,成为进入这个最高艺术研究机构的亚洲第一人,同时还加入当时很有影响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后入美国美术研究院长达10年,成为国际画坛著名人物。

在北美艺术界和创作期间,1930年,李铁夫曾回国,在广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游历、坚持艺术创作和办展览,晚年在香港滞留,虽然贫困潦倒,也不忘参加艺术活动。

李铁夫对古今中外文化能融汇贯通,他不仅是油画家,还是雕塑家、国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是具有全面素养的艺术大师,他在影剧方面也很有建树,是华侨电影事业的先驱。 李铁夫的艺术造诣得到了当时许多名家的赞赏:孙中山在海外报纸上称誉他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约翰·萨金特称他的油画“设色在美国找不到第二人”;威廉·切斯认为他是一位“擅长西方油画的东方艺术家”。

李铁夫(前排左一)与纽约华侨电影公司同事合影(约1910年)

李铁夫长期系统地攻研了西方油画艺术,以雄厚的实力进入欧美主流艺术圈,并且与当时的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是中国油画史上达到高深造诣而又能与西方艺术接轨的里程碑式人物,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油画之父”。

李铁夫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大师级人物,在他身上有多个 “第一”: 第一位留学欧美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学子;第一位真正掌握西方油画艺术的中国人;第一位可与西方大师媲美的中国艺术家;国际画理学会第一位亚洲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第一位投身民主革命的艺术家;广东百年美术史大家第一名……

李铁夫作品《画家冯钢百》

四、“民主革命先驱”,有节操和骨气的爱国者

留英期间,李铁夫结识了为革命四处奔走的孙中山先生。成为辛亥革命的元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的爱国热情,为他的艺术人生添上了一段革命色彩。 1907年,李铁夫在英国毅然加入了兴中会(同盟会的前身),随孙中山四出宣传革命。定居美国后于1909年12月在纽约会合孙中山,设立同盟会支部,并任常务书记六年,在美增设分部十九处。又组织演剧和导演电影宣传爱国真理,时常冒着生命危险英勇无畏地陪同孙中山到处演讲和募捐。

同盟会纽约分会成立时合影,其中图示8号是孙中山,13号为李铁夫

1910年清廷海军司令程璧光奉命驾“海圻号”出访欧美,舰泊纽约时,李铁夫与赵公璧、邓家彦等冒险到舰上宣传革命思想,策动起义,感动了舰上官兵。 翌年当海圻号驶返上海时,适值发生武昌起义。程璧光即毅然起义,推翻了满清政权。李铁夫等人居功至伟。

清朝海军海圻号军舰

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革命者,李铁夫是全身心投入的,对革命的热情以及对腐朽的封建政权的憎恶在他的诗句中表露无遗。 抗战期间及抗战后,美术界著名人士在香港发起组织“人间画会”,李铁夫是进步美术家的一面旗帜,解放后李铁夫也积极参加支援新中国建设话动。

1950年在香港举办《胜利折实公债画展义荬》活动以支援新中国建设,图中二排左三为李铁夫,还有黄永玉、廖冰兄、温少曼等著名画家

他虽是“创国元勋”,却鄙视金钱和地位,痛恨官僚和政客;他热爱革命而不从政,予而不取,以其终身不婚之躯托付给革命和艺术事业。

李铁夫把自己的200多幅油画以及汽车、别墅等全部卖掉,捐献给革命事业。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电邀李铁夫这位开国元老、功臣回国任职,但李铁夫乐于功成身退,并没有应邀回国,随即进入纽约艺术大学,继续他的艺术生涯。 后来孙中山发动讨袁斗争,进行二次革命,李铁夫在国外继续筹款,他又把自己多次获奖的奖金和售画所得以及全部资产都捐给了革命事业,以至倾家荡产。在他后来决心回国时,连路费也要人资助,才得以成行。

1950年8月,81岁高龄的李铁夫被接回祖国,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1952年6月16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3岁。

在广州的李铁夫墓

关于李铁夫,他的艺术成就还需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和传承,他的革命精神还需我们不断地去颂扬和学习。

文字:李向华 编辑整理:何志强

资料来源:华辉书画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