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央主席“退休后”,只爱书法和葡萄

“没有文革的结束,就没有改革的开启”。

华国锋的名字,让人无法忘记。

华国锋本名苏铸,

1938年参加革命时改名华国锋,

取意于“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

1921年2月16日出生于山西交城,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经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等。

在中国人民面对历史的转折关头,

华国锋曾有过浓重的一笔。

若非他牵头逮捕了“四人帮”,

文革浩劫不知伊于胡底。

当年,

华国锋的题词、题字

被人们视为巨大的荣耀,

很多地方的党报、党刊,

都争着请华国锋题写报头、刊名。

华国锋的书法一时间

也成了人们从各个角度品评、赞赏的对象。

1981年,

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一职,淡出政坛。

他的字也随着他的淡出

而迅速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只留下“毛主席纪念堂”几个字。

不过,

这位老人并未与时代脱节。

每天上午,

他都会花大量时间阅读报纸,

除了党报,也有都市类报纸,

而且每晚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

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不过在华国锋的日常生活中,

更为受关注的

似乎是书法和他亲手种满小院的葡萄。

1983年华国锋来到北京郊区,

找了几个葡萄园的师傅学习种植葡萄的技艺,

最多的时候这里种着五六十个葡萄品种。

从这时起,

这位曾经的大国领袖,

这位主管过农业的副总理

把心思放到管理葡萄架上面来,悠然自得。

除此之外,

他每日在书房挥毫泼墨、以书法结交朋友,

使原本清静的退休生活因书法而生色不少。

可以说,

书法,是华国锋晚年最独特的一抹色彩。

华国锋曾说,

自己年少时的那个时代,兵荒马乱,

没有整块的时间学习、练字,

他就以手指、小木棍当笔,

以腿、地当纸,

忙里偷闲、零打碎敲,

久而久之,随手练字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而这种习惯,在他退休后,被发挥到了极致。

他以较高颜体水平被赞誉为“华氏颜体”,

近些年来其作品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让我们对华主席

也有了更为饱满和深厚的认识。

“华氏颜体”之所以被群众甚至专业界认可,

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

华国锋对颜体书法不止于临摹,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创造,

他强化了颜书的方圆用笔、粗细、节奏对比,

增强了笔性筋韧,

难得以“行楷”貌呈现出颜体风范,

灵气十足,且浑然大气;

再一方面,

华国锋同志作风正派,光明磊落,谦虚谨慎,

忠坚爱国,维护团结,关爱人民,顾全大局,

这种人格魅力,

赋予颜体书法独特书品。

因而,观华国锋书法,

华丽正气,不失为一种家国胸怀的笔墨表现。

相对古代书法家而言,

华主席的颜体有一些不足,

比如对收笔的处理有些草率,不够凝练。

但是在近现代书坛尤其在领导人当中,

属于佼佼者,作品值得品味。

· 华国锋更多作品

从千年佛像到“喜洋洋”,究竟是修复还是破坏?

谁更胜一筹?

·资料来自网络,文章书画界艺术整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