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征伐无数,统一了北方,在汉中之战失败有哪些原因

曹操是汉末三国最为出色的军事家,依靠其个人的能力。击败了占据绝对的优势的袁术以及袁绍,虽然由于气候、水战不利等原因,在赤壁之战中受挫,但是曹操的带兵能力是毋容置疑的,不久就盘踞西北地区马超,从而彻底解决了马氏集团对自己的威胁。此后大举进攻汉中,而张鲁在曹操的威慑之下不战而投降,曹操统一西南地区指日可待。

在前哨站中,曹操以失败而告终。曹操的部将张郃与张飞对垒过程中,在刚开始阶段还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但是逐渐的陷入了张飞的计策之中,后来张飞利用计中计,将张郃包围,张郃损失万余名将领;而曹操的另一名将领的结局更为的惨烈,夏侯渊在定军山与赵云以及黄忠对垒,结果夏侯渊过于轻敌,结果被黄忠所杀,这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曹操决定亲自出山,讨伐刘备。著名的汉中之战爆发了。

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全程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屡次挑战刘备,都被刘备所击溃。曹操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撤兵,在汉中之战中,曹操损失兵力达到5万人,并消灭袁氏集团还多好几倍,那么善于用兵的曹操为何在汉中之战失败呢?

一是曹操已经处于晚年了,其精力以及体能等都比较有限。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晚年的时候定然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曹操非常具有军事才能,但是由于受到思维的影响,其能力呈现显著下降的状态。在考虑事物没有那么的全面,且难以全面预测战争发生的局势。而此时刘备处于中年,其在思维能力以及体能状态等方面,都全面优于曹操。即使刘备的军事能力不如曹操,但是他毕竟年轻,能够比较精确预测瞬息万变的战争场面,因此刘备在控制战争走势方面占据的优势。而主帅的思维能力对于整个部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当一支军队的主帅思维被对方的主帅所压制,那么这个军队很难不失败。

基于此,汉中之战也是曹操最后一次出征,即使在关羽威震中原的时候,曹操也没有亲自出征,这是关系到曹魏政权生死存亡的大战役,曹操之所以没有选择亲征。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战争中的控制力呈现显著的下降的态势,如果自己亲征也不可能扭转局势,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年龄的原因是曹操在汉中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如果曹操再年轻十岁,那么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二是曹操在这场战争过于谨慎,在汉中之战前,曹操在前哨站中,已经被刘备的部将多次打败,而且自己也折损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夏侯渊。这使得曹操在战争一开始就完全处于被动的态势,而曹操想要扭转这种局势的难度的。曹操军队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定然士气是非常的低落的。

而反观刘备,多次以少胜多,士气非常高涨,加之刘备亲自率领蜀汉大军增援。从士气上来讲对于曹操是非常不利的。曹操毕竟是著名的军事家,在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他定然不会冒进,于是在战争中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战略。而刘备迅速用疑兵,使得曹操意识到在汉江的对岸草木皆兵的,在这种情况,善于用兵的曹操变得优柔寡断,这恰好为刘备进行反击提供的机遇。

三是刘备在法正等人的参谋之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刘备在汉中之战的整体战略就是立足好防守,然后进行反击。当曹操率领大军进攻的时候,刘备就稍微撤退。而曹操在汉中前哨站就是被刘备的防守反击所击败的,因此在刘备故意后撤的时候,曹操疑神疑鬼,认为这些蜀汉的计策,因此不敢轻举妄动,而在曹操迟疑之间,蜀汉大军全军出动,一举击败了曹操。

四是此时曹操的兵力过于分散。在汉中之战中,于禁、曹仁以及文聘在襄阳、新野等地,防守者关羽,而张辽、李典以及乐进等人在合肥一带防守的东吴。曹操所率领的名将只不过有张郃、夏侯惇以及曹洪等人。且张郃被张飞打败,在心理上具有畏惧心理。而夏侯惇等人在个人能力上是比较有限的。而反观刘备一方,可谓是名将众多,马超、张飞以及黄忠、魏延、赵云等人。在人才方面,曹操处于劣势地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