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开启“汉诺威至维多利亚”英国黄金时代?

乔治一世,这个54岁登上王位,创造英国历史上最年长的继位者,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举足轻重得历史意义。这位德意志血统,不会讲英语得一代英王,居然奇迹般开创了一系列类似于“两国国君·荣极一时”的不朽得神话。那么,这个被誉为“开启汉诺威王朝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黄金时代的他,究竟是凭借着怎样特别的运道,而荣耀一时呢?

“光荣革命·意外获冠”

本名为乔治·路德维格的乔治一世,是欧洲大陆神圣罗马帝国的汉诺威国选侯。公元1660年5月28日,他于汉诺威的奥斯纳布吕克城出生。其母索菲娅,是中欧波希米亚王国冬王腓特烈五世和伊丽莎白王后的女儿、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

后来发生“光荣革命”,使得詹姆士二世被驱逐出国,其女玛丽二世与女婿威廉三世共同为英王。不仅如此,英国议会于三年后通过了嗣位法,规定英王位由玛丽后嗣继承;若玛丽无后裔,去世后王位由詹姆士二世的另一个女儿安妮继位,如果安妮去世后无任何直系后裔,英王位应传给索菲娅和她信仰新教的后代。

42岁这年,威廉去世,安妮继位为英女王。十二年之后,安妮女王也病逝,且无子嗣,英国王冠就自然落到索菲娅的儿子乔治·路德维格头上。

“即位之处·任人唯贤”

虽然乔治一世说他继承英国王位是顺理成章的事,可至少有50多位信奉天主教的亲戚都曾比他有优先权,安妮女王突然病逝和辉格党人闪电发动政变,斯图亚特家族的老王位觊觎者坚决不肯改变信仰,都使他登上王位成为奇迹之奇迹。

54岁这年(即1714年)8月,乔治在一片浓雾弥漫中乘驳船来到伦敦,这位国王其貌不扬,言谈举止和禀性脾气也都无出众之处。但一开始他就对这里的潮湿天气没有好感。他对人说:“我在汉诺威生活的很好,要不是英国王冠比较诱人,我是不会到这里来的。”

乔治一世政治经验还算丰富,他在38岁时就担任了汉诺威选侯,是战士和外交家。他登位后即宣布任人唯贤,但实际上因为托利党人和詹姆斯二世余党勾勾搭搭,使他怀恨在心。他的内阁大多数是辉格党人。

“英语障碍·成熟内阁”

即位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他不会讲英语。他的英国大臣们又不会讲德语,君臣之间只好用当时的欧洲外交语言--法语交谈,但是懂得法语的廷臣并不太多,连他的首相罗伯特·沃波尔也不会说法语。

于是,君臣之间使用蹩脚的拉丁语来帮忙,双方又经常词不达意,交换意见时造成很大的语言障碍。沃尔波尔高兴地对一位亲信说:“我用蹩脚的拉丁语和可口的混合甜酒控制了乔治。”国王后来干脆不再参加内阁会议,不再去听那些他感到莫名其妙的英语。

他要求大臣们给他书面报告,再把这些报告翻译成法语的形式呈递给他,大多数情况下,他不了解需要他签署的那些文件的内容,他只签名,不管事。正因为他不多干涉国会事务,从而使威廉三世时形成的内阁制度更趋于成熟。

“父子相悖·王权趋衰”

英国政府的组织形式从来没有明确写在纸上,而是在运行时不断更改、完善。且他本人兴趣不在英国国内,而在外交事务与汉诺威领地,所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汉诺威度过的。

56岁到57岁之间,查尔斯·汤森与沃波尔离开政府,与其子结成反对派,至1720年,父子才握手言和。不久因南海泡沫事件与乔治一世的两个情妇有关,使国王很是尴尬。沃波尔巧妙的应付议会,为国王挽回颜面。他感激之余,更加不问国事,英国王权进一步衰落了。

汉诺威王朝有一项糟糕的传统,即国王与继承人水火不容。乔治一世继位时,他的儿子31岁,1705年(22岁时)娶了聪明贤惠的卡洛琳。小乔治有10万英镑年薪,在内阁和枢密院任职。

“王孙早夭·企图拆分”

57岁这年11月,乔治一世长孙的洗礼仪式上,纽卡斯尔公爵作为宫内大臣,按惯例要成为新生儿的教父,引起王储的不满,仪式结束后,王储和公爵发生激烈争吵,公爵认定王储要对他大打出手,国王命令小乔治夫妇搬出圣詹姆斯宫。但要把孩子留在宫中。

这个冲突引发王孙三个月后死亡。从1719年到1720年乔治回汉诺威期间不再任命小乔治为摄政,而是指定了一个委员会来主持朝政。有一段时间父子关系相当紧张,国王的亲信桑德兰甚至主张废黜小乔治,将其永远流放国外。

乔治提出将英国和汉诺威分离,因为他预见到,如果两国连在一起的话,那么英国人就会对汉诺威的君主保持戒心,给詹姆斯二世党人留下复辟的借口;其次,汉诺威大臣容易和英国大臣产生冲突。因此在1716年的一份遗嘱里,他把汉诺威留给他活着的第二个孙子。

“遗嘱遭匿·中风而逝”

英国大臣考虑到这样涉及立宪和法律问题,对乔治的这一想法持怀疑态度。乔治把英国黄金大量运回汉诺威,乔治二世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份遗嘱藏匿起来。这个问题被搁置。汉诺威问题一直到维多利亚女王继位才解决。

乔治一世继位当英国国王的13年中,英国国民对他经常离开国家回汉诺威领地疑虑丛生。67岁这年6月,乔治一世按惯例去汉诺威避暑,行至途中突然中风,6月11日,乔治病死在奥斯纳布吕克城他出生的那个房间里。

从生到死,这位不会讲英语的英国国王,始终没有被他的臣民们认同为英国人,甚至他本人也很少意识到自己是他们的同胞、他们的国君。当时英国人感叹地问道:“此乃吾君也,何其声之不似我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