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俗儒尊古卑今流毒至深,原本反对皇权神化的王充不惜化身汉吹

导读:黄帝有涿鹿之战,尧有丹水之师,舜时有苗不服,夏启有扈叛逆,……周时戎狄攻王,至汉内属,献其宝地。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而汉属之。德孰大?壤孰广?——王充

东汉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chèn,秦汉时期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学。谶纬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天人感应”提出了一种“符瑞”说,把一些想像的和自然的事物,如龙、麒麟、凤凰、雨露、嘉禾、芝草等等,称之谓帝王的“受命之符”。如:夏的祖先是其母吃了一种叫做“薏苡”的草生下的,殷商(契)的祖先是其母吞吃了燕子的蛋而生的,汉高帝刘邦是其母在野地里和龙交合而生,东汉光武帝刘秀是生而室内有光,等等。

卫子夫(?-前91年),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身亡。谥思后,葬桐柏亭。身驻汉宫凡49年,在皇后位38年。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争锋相对:“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龙与人也不是同类,“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何则?异类殊性,情欲不相得也”(《论衡·奇怪》篇)。所以,要同类的东西才能交合。人都是由父母生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谓“圣人更禀气于天”,乃是“虚妄之言”,不足相信。

彼时东汉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尤为盛行,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王充大为折服的前辈大经学家桓谭(前23年一50年)因在光武帝刘秀面前公开批评图谶怪诞非经,几乎被下狱处死,后死于贬谪途中。桓谭遭遇如此,王充仕途前景可以料想。

他长期徘徊州县,担任功曹、从事之类的属官,生平就没逃脱过为人下僚的命运,更何谈进入中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后来王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在《逢遇篇》《累害篇》中曾对仕路穷通作过全面的分析和论述。虽然自身仕途不得志,不过面对东汉俗儒尊古卑今的偏好,他再次挺身反击,成为第一枚大“汉吹”。

王充(27—97年),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汉世三杰之一。他的名著《论衡》中有 《宣汉篇》。

王符(85—162年),字节信,著有《潜夫论》,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

仲长统(180—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行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

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

汉代社会的进步本来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俗儒中盛行的“尚古” “嗜古”的偏见却严重地阻碍人们对于历史真相的认识。王充高举“疾虚妄”旗帜,从理论上对复古倒退的历史观作了有力的驳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宣汉” “恢国”的论题。

王充指出俗儒“好褒古而贬今” “尊古卑今”已成了一种痼疾,他们迷信古代达到了是非颠倒的地步: “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 并具体列举倒退历史观,诸如认为古人品质高尚今人低劣、古人相貌姣好今人丑陋、上古功德优奇今世功德劣薄等。

刘邦斩白蛇起义

王充分析产生这种迷误的原因,主要是文人贵古贱今的气习影响所致: “辨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辨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

王充认为,历史的真相正相反,从历史进程看,所谓“上世朴质,下世文薄”,实际上是由原始状态进入开化时代: “上世之民饮血茹毛,无五谷之食,后世穿地为井,耕土种谷,饮井食粟,有水火之调”;“上古岩居穴处,衣禽兽之皮,后世易以宫室,有布帛之饰”。尤其是汉代,政治功业更超过前古,“恢论汉国在百代之上,审矣”。他用雄辩的事实批评复古倒退的论调。

从立国说,两汉开国均自平民而登帝位,兴起更优:“五代之起,皆有因缘,力易为也。高祖从亭长提三尺剑取天下,光武由白水奋威武,帝海内,无尺土所因,一位所乘。”

太行山刘秀跳。刘秀孤身只影,被王莽追得穷途末路,情急之下纵身跳过此峡, 绝处逢生

从国力说,汉代更强盛,版图更开拓:“黄帝有涿鹿之战,尧有丹水之师,舜时有苗不服,夏启有扈叛逆,……前代皆然,汉不闻此。”“周时戎狄攻王,至汉内属,献其宝地。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而汉属之。德孰大?壤孰广?”

王充对边疆落后民族由于接受中原文化而进入文明之境尤为重视,他这样作了对比:“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罽衣关头,今皆夏服、褒衣、履舄。巴、蜀、越巂、郁林、日南、辽东、乐浪,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

王充还用诗一样的语言,歌颂汉代民族融合、四海一家的局面:“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

汉四郡(前108年~313年),汉武帝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

王充的论述发挥了前人朴素的进化观点和以文明程度(而不以血缘关系)区分华夷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大汉之德不劣于唐、虞也”的中心主张。他赞美汉德之盛,如阳光普照天下:“夜举灯烛,光曜所及,可得度也。日照天下,远近广狭,难得量也。”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强盛的朝代,当时正处于封建关系上升的时期,王充的结论自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见解。通过剖析俗儒“尊古卑今”历史观的谬误,王充总结出撰写当代史著作的急迫需要,热切地呼唤一部“汉书”的产生。

他精辟地指出:之所以形成这种颠倒历史的看法,是由于汉的功业没有得到宣扬,“汉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故浩广之德未光于世也”。“国德溢炽,莫有宣褒,使圣国大汉有庸庸之名,咎在俗儒不实论也。”

西汉霍去病出击匈奴封狼居胥

而儒生们自幼诵习的却是记述和颂扬三代的书,“朝夕讲习,不见汉书,谓汉德不若”,所以识古而不识今。当代学者对此负有责任,由于汉代历史没有得到及时总结记载,仍处于官府文书档案阶段,一般读书人对于当世的进步不得而知,“世见五帝、三王事在经传之上,而汉之记故尚为文书,则谓古圣优而功大,后世劣而化薄矣!”

面对汉德超过前代而世俗眼光却加以鄙视这种巨大的反差,王充痛感到记载汉代历史的急切需要,因而大声疾呼学者们要尽到“宣汉”“恢国”的责任。他本人当仁不让,一再申明《论衡》的著述不同于别人,即是为了“汉”:“《春秋》为汉制法,《论衡》为汉评说。”“汉家著书,多上及殷、周,诸子并作,皆论他事,无褒颂之言,《论衡》有之。”

《论衡》书中直接涉及颂汉的篇目,就有《须颂》《恢国》《超奇》《宣汉》《齐世》《验符》等篇。王充明确提出“宣汉”的论题,并作了出色的实践。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燕然勒石

王充和班固是同时代人,《论衡》书中列举的东汉初倒退历史观的种种论调,又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社会思潮斗争的确凿背景材料,这对近一步认识《汉书》的时代意义极为重要。班固撰史的一项根本宗旨是“宣扬汉德”。以往的研究认为这是班固正宗思想的体现,确是有道理的。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事情的另一方面是,撰写一部“汉书”是时代的召唤,班固本人也恰恰意识到这一需要。他之所以不满意“以汉代继百王之末”,重要的原因是他认识到“大汉当可独立一史”。班固这样做,客观上同样具有破除当时浓厚的复古倒退思想的积极意义。

班固(32—92年),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

班固《汉书》 卷五 《景帝纪》赞曰: “周秦之敝, 罔密文峻, 而奸轨不胜。 汉兴,扫除烦苛, 与民休息。 至于孝文, 加之以恭俭, 孝景遵业, 五六十载之间, 至于移风易俗, 黎民醇厚。 周云成康, 汉言文景, 美矣!”

作者陈其泰受教于陈寅恪弟子刘节先生、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

目录

叙篇 文化视角·比较研究

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传统史学确立期和转变期比较

上篇 传统史学的确立与文化问题

孔子与中国史学传统

《左传》的史学成就和民本思想

“过秦” 和“宣汉”: 两汉时代精神之体现

司马迁和孔子: 两位文化巨人的学术关联

《史记》久远生命力的奥蕴

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春秋》与西汉社会生活

《汉书》历史地位再评价

公羊历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下篇 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与文化问题

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

全祖望对清代学术的贡献

王鸣盛史学: 朴学家的理性探求

钱大昕治史的特色

《文史通义》: 传统史学后期的理论探索

崔述古史新说及其价值观

龚自珍与传统文化的转折

近代史开端时期史坛的新风气

《日本国志》的时代价值

黄遵宪与儒学

进化论传播与近代史学的产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