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忆魔都光影故事④丨上海大动迁:带着结婚照进新家

1993年 成都路高架建设,沿线的居民正在搬迁。摄影:任国强

1993年,成都路沿线的1000多家单位,1000户居民搬离,动迁涉及近100000人,为成都路高架工程让步。

这是被记入上海史册的“世纪大动迁”。

成都路高架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时出行堵、交通难的问题,也为沿线居民提供了搬迁到更好的居住环境的机会。而后,为了造高架桥、公路、轻轨等公共设施,由上海市政建设改造带来的动迁渐渐增多。

1993年 成都路居民将家什搬上卡车。摄影 任国强

但凡有动迁的弄堂、棚户里,总会出现摄影爱好者们的身影。他们一头钻进几十年历史的老旧建筑里,用相机代替眼睛,为后来的人们记录下曾经的上海:狭窄拥簇的过道,挂着六、七个水龙头的灶间,摊在竹竿上随风飞扬的衣服。

穿着睡衣站在弄堂里的上海阿姨冲着镜头说:“多拍拍,以后就看不到了。”

那时的搬迁,从打包到装车,基本靠自己动手。

日用品、衣物等还好说,但大型的家具绝对是要拼体力、讲技术的。以前房子小,连走人的过道都不能同时并行,更何况要搬出个柜子、沙发来。一般的做法,是用绳子系着家具,一拨人从窗户将柜子吊出,另一拨在楼下接着,落地后再装车。

1998年11月29日 潘家湾居民动迁,家具从楼上吊下。摄影:任国强

2013年10月28日 虹镇老街搬迁,居民正在搬柜子。摄影:任国强

旧式里弄过道狭窄,搬家的卡车最多开到弄堂口。家门口到卡车的这点路,要靠“黄鱼车”来短驳。

“黄鱼车”是三轮车的沪语叫法,虽然现在寻常人家不多见,但十几年前仍是一件拉风的交通工具,堪称脚踏车的“皮卡”。

与现在人们“扔了再买”的观念不同,过去搬家等于把整个家搬空,大大小小的物件一样都不舍得丢,全都装上黄鱼车。

大物件好摆,一律横着竖着在车上打底;棉被衣服装进箱子大包,再用粗绳捆上;还有热水瓶、搪瓷盆等小件则一股脑地盛在木质大澡盆里。

一家一当都在黄鱼车上了。

弄堂的地高低不平,家什在黄鱼车上咣咣铛铛地作响,摇摇晃晃叫人心惊。每户人家搬迁时都不敢摞得太高,也不敢骑行,一般是一人推车,一人在旁边“护航”,齐心协力到弄堂口装车。

旧城区改造前,弄堂里的人家居住面积一般都很小,夫妻结婚时拍的结婚照无处挂放,都成了压箱底的物件。家里的墙上最多挂父母、祖辈的遗照。搬迁后,他们终于有地方挂自己的结婚照了。

1998年11月29日 潘家湾的楼女士在搬迁时擦拭着一直放在角落的结婚照。摄影:任国强

潘家湾居民动迁时,潘家湾路168号的楼女士在搬家时拿出了自己尘封五年的结婚照,仔细地擦着结婚照上的灰尘。楼女士说,过去的房子又小又破旧,家里连挂照片的地方也没有,照片就一直放在墙角,这回搬家了,照片要挂在新房里最显眼的墙上。

搬迁时理出来的每个物件都有着它的故事。

一床喜被见证着夫妻三十年的相敬如宾,一对热水瓶承载了老老少少日常点滴记忆。

从小生活在洪镇老街的老刘学过武术,珍藏着大刀和三节棍。2013年洪镇老街拆迁时,老刘亲手扛着心爱的“宝贝”上车,搬场工碰不得。

2013年10月28日 老刘在搬家时扛着习武器具。摄影 任国强

有些故事虽还没讲完,但也随着新家和新生活而翻篇。一些带不走的老物件,那就就地处理。

搬迁的里弄里通常会有收旧货的人穿梭这家与那家之间,收购各式家具家电;也有懒一点的,躺在一张躺椅上,旁边摆着块牌子,写上几个大字等着旧货上门。

在迎接新居之前,首先要告别旧里。里弄里的居民在搬迁时会买不少鞭炮,整条弄堂的人们聚在一起,把鞭炮放得“噼里啪啦”地响,以庆贺乔迁之喜。

2013年12月26日 虹镇老街296弄居民放炮仗庆贺搬迁。摄影 任国强

有聚则有散。搬迁之时,也是许多人的告别之期。

90年代成都路高架动迁时,居民搬入由政府安排好的安置地居住,带有集体搬家的性质,老邻居大多还是老邻居。

但后来的动迁,一个地块大抵有几个房源可以选择,有的仍在市区,有的则远到还在开发的郊区,甚至跨过了黄浦江。

在搬家的前几天,老邻居们会聚在一起吃饭,酒席上大家一杯接一杯地互相敬酒:

“真舍不得大家!”

“阿拉有空要再聚啊!”

搬家当日,感情深厚的老邻居互相握住对方的手不肯放,“一定记得要联系啊”。

老人们流泪说着不舍的话语,不停地挥手作别,目送对方的卡车远去,直到卡车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为止。

大家心里都清楚,如今分开了就彻底分开了,只要一分开就会渐渐疏远,很难再见面了。

2011年4月16日 虹镇老街动迁,老居民们依依不舍。摄影 任国强

城市的成长需要新老交替,弄堂,或棚户,虽然曾经代表着上海人一个年代的生活风貌,但也不可避免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无论如何,上海人倒马桶的生活,终于结束了。

在上海的城市建设史上,除了动迁,不得不提的还有陆家嘴的建设。下一期《拾忆魔都》,我们接着看一看陆家嘴的“成长史”。

2013年5月 上海最大的旧时里弄之一——“东斯文里”内,居民们忙着搬迁。摄影 任国强

生活在上海的你,对这个美丽的都市存有什么样的的记忆?

是高耸入云的大楼,还是挤挤挨挨的弄堂?

是穿梭不息的鸣笛,还是梧桐树上的鸟叫?

这个城市在短短数十年间的变化,你经历几何?

爱上海,就去了解她。

本期拾忆魔都,帮你翻出久存心中的美好,晒一个日光浴,那是童年的味道。

关于老弄堂里的生活你还记得多少?点击链接答题,获取“周到上海”丰富奖励:上海的历史动迁

下载“周到上海”,每周一上新测题检验你的记忆;周三我们不见不散,捡拾时光里的碎影。

作者:孔祥薇 蔡柔柔 任国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