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另类脸谱:留着辫子的大师,投水自尽不仅是为了清廷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二百零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北洋时期,庙堂之上的晦暗,没有人可以挣脱出那片深不可测的欲望泥淖,但是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则群星闪耀,能够被称为大师,那是真的需要有两把刷子。特立独行的牛人很多,嬉笑怒骂的名士也不少,但是改朝换代之后,依然有两位大师留着辫子,一位是辜鸿铭,另一位就是王国维。前者留着辫子是为了标新立异,是一种孑然独立的性情使然,而王国维留着辫子,更多是因为自己迈不过一道心坎。作为国学大师,他留着辫子,是真的说明对清廷怀有感情。怀旧是因为当世理想的溃败,民初的种种乱象,生灵涂炭,作为国学大家,王国维也开始找不到方向,自己曾经浸润颇深的“旧学”,与新学相比是否已经落伍。

但是这并不是就意味着王国维就希望搞复辟,他的怀旧更多的是因为念及旧情,一般人多是怀念旧时的养尊处优,他更看重的则是感情。清廷逊位之后,王国维曾作为小皇帝溥仪的师傅,在紫禁城的南书房侍读。幼年的溥仪,抛开复杂的身份不谈,确实也是一位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不仅对王国维很尊敬,而且感情很深。王国维是高度近视,用膳时只能看见眼前的菜,溥仪就帮他把远处的菜夹过来。按理说,本是一国之君应该端着架子的小皇帝,是不会这般屈尊侍奉别人,但是此时的溥仪,还有一位“洋师傅”庄士敦,而且也接触新思潮,所以对自己老师有一定表示也很正常。作为名副其实的读书种子,一辈子泡在书本里的王国维,也是忠厚到近乎迂腐。

其后,溥仪的这些礼遇,在王国维心里的份量想必不轻。在北洋末世,王国维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于颐和园投水自尽,在失节者罗振玉看来,他自然认为王国维的所为是为了清廷,但是陈寅恪说是为了“殉文化”,梁启超认为是受了革命大潮的刺激,这些也应该都是原因所在。王国维遗书曾认为被罗振玉伪造,但在遗书中曾有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其中所指的折辱,应该就是指冯系军阀将溥仪驱逐出宫,当时王国维也在场,逊位的清廷狼狈出宫,在王国维眼中自然认为是一种折辱,古有“君辱臣死”的礼教,此时在南方军气势如虹的攻势下,北洋军节节败退,王国维也认为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

​最终,看透人间境界的王国维在一汪碧水中告别了他的庙堂与书斋。他的一生或许都是活在自己的书斋中,尽管可以悟出人生三境,却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孑然中迷茫。在他的眼中,礼乐崩坏即是人生的惊涛骇浪,都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很多人似乎是略带好意地爱护王国维而特意回避他对清廷的感情,也就是将这些看作是老爷子的污点,其实一个真实而纠结的王国维,不特意加上许多所谓的遮羞布,究竟是谁的背后还留着那根辫子很值得推敲,比起那些伪大师也要更可敬得多,那是一份“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真诚与坦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