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齐越舟师之战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从中原地区逐渐转移到了江南中原地域平坦,在战争中多用兵车。江南江河交错,宜于水战。于是专门用于水战的船舶——战船便应运而生了。《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说:“水战之具,始于伍员,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伍员,又名伍子胥,楚国人,因父兄为平王所杀,投奔吴国,佐吴伐楚,深受吴王阖闾倚重。一日,阖闾向伍子胥请教船军之备,伍子胥“对日:船名大翼、小翼、楼船、桥船”。(《越绝书·札记》)这是见之于文献的我国战船的最早分类。另据《吴越春秋》记载,吴国的战船,除上述几种外,还有中彐大翼、中翼和小翼合称“三翼,大翼丈五尺二寸(以当时每尺约合0.23米换算,约3.5米),长十丈(23米),容战士二十六人,木翟(桨手)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人,吏僕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越绝书札记》)船上配备的兵器有长钩、长矛、长斧各4把,弩32把箭矢320支,头盔32顶。(参见《中国舰船史》)这种战船船身狭长,桨手多,因而速度快。从船的尺寸和人数来看,大翼可能有两层下层为桨手和操船水手工作的场所,上层是士兵作战的地方中翼“广一丈三尺五(3.1米),长九丈六(22米)小翼“广一丈二尺(2.8米),长九丈(20.7米)这三种船船体狭长,速度快,适宜于在长江中下游活动。

突冒船首装有坚硬而突出冲角,船体结构坚固。《尔雅》中记载冒突取其触冒而唐突也”。冒突即突冒,意思是说这种船是因有冲角,能冲击敌人而得名的。楼船“楼船者,当陵军之行楼车也”。(《樾绝书》)意思是说楼船相当于陆军作战用的楼车。所谓楼车,据《通典》的解释,是以八轮车,上树高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止竿首,以窥城中”。《梁书·侯景传》说,“设百尺楼车,钩城碟尽落,城逐陷"。由此可见,楼车是在车上设十余丈高架,推临城边,既可了望又可攻城的一种战车。与楼车相当的楼船,也是在船上设高架,可在上面发矢石,居高临下地攻击敌人。这种楼船由于形体高大,还可在水上阻挡敌人的进攻。桥船据《越绝书·札记》记载,伍子胥把这种船解释为相当于陵军之轻足骠骑”。可见桥船是一种体积小,速度快,机动性好的轻捷战船,可用于冲锋陷阵此外,吴国还有一种专供君王乘坐的“王舟”,称为“余皇是水战中的指挥船。

越国舟师的实力不亚于吴国,战船的种类不少,但见之于文献的只有戈船。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迁都时,曾用“死土八千人,戈船三百艘”。什么是戈船?一种认为“人于水中负人船,又有蛟龙之害,故置戈于船下,因以为名”,另一种则认为船“以载千戈,因谓之戈船”。(《文献通考兵志》)看来后者比较可信,戈船可能是载执戈之士的战船,用于与敌人短兵格斗。齐国的战船,无从查考。据《北堂书钞》卷一三七记载,秦国有太白船,晋国有飞云船、仓隼船、金船、小儿、先登、飞鸟等战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在建造战船时,已注意到了速度、机动性和战斗力,注意到了按作战任务和作战水域配套发展战船,既能在水战中各自发挥其性能特点,又能取长补短,形成整体战斗力。

春秋时期舟师所使用的兵器,除与陆师通用的刀、剑、弓、矛之外,还有专用的,如长钩矛、长斧之类。据《墨子》记载,公输班帮助楚国“为舟战之具,谓之钩拒,退则钩之,进则拒之”。这种兵器的形状不详,可能是一根带金属钩刀的长竿。古代水战主要是接舷战和撞击战。敌船进攻时,用钩拒拒之,使之无法接近,敌船退却时则用钩拒钩住,不让其逃脱。真是匠心独具。

战国时期的战船和水战,史籍没有多少记载,但从战国墓出土的三件铜器上却得到生动可靠的反映。第一件是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上面有水战图案。第二件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晏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壶上的图纹共分三组,最下一组的左方是水战图。图案与第一件基本相同。第三件是1965年在成都市百花潭中学战国墓出土的嵌错燕射水陆攻战画像壶,壶上有四组画面,第三组右面为水战图这三件文物出自不同地区,但水战图象相似,具有可靠性,从中可以看出战国舟师的基本情况:1.战船船身修长,船尾翘起,分上下两层,上层作战,下层划桨,2.所使用的武器为弓矢、长钩矛、斧等,指挥作战的工具有旌旗、楹鼓等,3.作战方式主要是接舷战。从湖南出土的战国金享于顶盘形刻纹和浙江鄞县甲村石秀山1972年出土的战国铜钺刻纹中,我们还可见到帆和舵。舟师战船的发展、装备的改善给水上作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