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要秋后问斩 而且还特点选在午时三刻?因为没有痛苦

看过电视剧的人,肯定听过两个词,一个是秋后问斩,一个是午时三刻问斩。那很多人好奇古人为何要选秋后的午时三刻问斩呢?

首先说说秋后问斩,这个说法主要来自西汉的儒学家董仲舒,他认为秋冬是修养的季节,这个时候执行死刑,不会违反天道。

所以古人一般都把死刑时间定在11-12月期间,哪怕你1月份被判处了死刑,那你得在牢中呆个一年才能被处决,这个时间处决死刑不会违反天道。

而且农民秋收完毕后基本上都没事了,所以过来看热闹的人会很多,这个时候行刑能起到威慑作用,也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

那为何要选择午时三刻行刑呢?古代一共12个时辰,午时指的是11-13点,一天有100刻,一刻等于14.4分钟,午时三刻差不多是11点43分钟,相当于中午12点。

这个时间点是一天当中阳光最旺盛的时候,而古人相信有鬼魂的存在,而鬼最怕的是阳光,午时三刻问斩可以说时真正意义上的魂飞魄散。

这个时候被问斩,也有朗朗乾坤,邪不胜正的意味。教育百姓不要犯罪,不要跟朝廷作对。

而12点也是人午休的时候,这个时候犯人的意识很薄弱,根本不可能站出来反抗。所以水浒传中,李逵劫法场的时候,宋江是被背着逃走的。

当然了,人一旦没有意识,所受的痛苦也会减少,所以这也是一个人性化的设计。

在我们看来古人的砍头是一个十分残酷的刑罚,因为中国人讲究身体完整,

比如太监由于没有命根子是不能葬入祖坟的。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古代最痛快的死法。相比于五马分尸、浸猪笼、点天灯、炮烙、活埋这些刑罚,可以说是十分仁慈了。

如今全世界基本上都废除了酷刑,但是包括新加坡、巴基斯坦在内的一些国家,尤其是穆斯林国家依然保留鞭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