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一词最早源于何处?对中国人有何重要意义?

经盛鸿教授

经盛鸿,江苏盐城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其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兼任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会副会长等。从1997年至今先后出版专著有《西北王胡宗南》、《民国暗杀要案》、《辛亥往事》等代表性论文有《刘师培三次思想巨变述论》、《南京的慰安所与慰安妇》等。并担任季我努学社顾问。

目前,“南京大屠杀”一词已成为专业术语,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外交界、司法界、军事界等社会各界广泛认定和应用。“南京大屠杀”一词真实反映了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底,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对中国平民百姓实施了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屠杀。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暴行。那么,有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一词,最早出自哪里呢?

有学者说,美国《纽约时报》在1937年12月18日刊登的一条电讯新闻,最先使用了“南京大屠杀”这个名词,撰写这条电讯新闻的,是该报驻华记者弗兰克·提尔蔓·德丁。12月17日将他写的新闻“专电”拍发给《纽约时报》,翻译过来意思是“南京大规模的暴行”,而不是有特定意义的“南京大屠杀”。

但是学者查阅到,1945年11月25日,上海《申报》在第1版,以《南京大屠杀罪行将公布》为题,鲜明地使用了“南京大屠杀”一词。当时笔者断定,上海《申报》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

申报

但最近,笔者一位学友发现,1938年4月5日,在汉口出版的时事新闻刊物《世界展望》半月刊第3期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文章,内容是由汪思梦翻译的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刊登的报道《南京的暴行》,汪思梦创造性地使用了《南京大屠杀目击记》这一标题。由此,笔者认为,《世界展望》是中文传媒第一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

《世界展望》于1938年3月5日在汉口创刊,是一份时事新闻刊物,多为译文,也有国内人士撰写的稿件。该刊第一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意义重大。惜乎《世界展望》发行量不大,到1938年5月1日后即停刊,因而“南京大屠杀”一词在社会上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世界展望》半月刊第三期《南京大屠杀目击记》

上海《申报》在1945年11月25日第1版以《南京大屠杀罪行将公布》为题的报道,再次鲜明使用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影响深远。《申报》的刊报使这一具有特定意义的专用名词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不久,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判决书中引用“南京大屠杀”一词作为篇章题目,“南京大屠杀”一词终于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被社会各界广泛应用和认定的专业术语。它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与罪恶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