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杜甫学写诗!给老杜一个拥抱吧,杜甫写诗为何如此纠结?

和尚有话说

上回书说到: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被困在长安的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出逃,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皇帝感其赤诚,五月十六日,被授为左拾遗。杜甫开始认真履行谏惯的责任,但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杜甫耿直但是毫无政治智慧的莽撞直言,让皇帝对杜甫渐渐失去了亲近之意。

此时的杜甫,在凤翔越发思念远在鄜州的家人。他有诗记述“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兵连祸结之日,作者不知家人是否也卷入祸乱,十分担忧。于是在八月里皇帝命他离开凤翔,回鄜州探视妻子。

今天选取的三首作品就是杜甫计划回家和回家路上所做的律诗。风格相对轻淡,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作者对国家的关心之情和对官场的些许埋怨,还是若隐若现。

杜甫政治经验不足,空有一腔热血,并且仅是一个从八品上的小官,这不符合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目标。在履职期间,杜甫虽有热情,但是不能识君察势,耿直劝谏反而使得皇帝渐渐不悦。另外,杜甫经常越职言事,在当时帝位初定,人心不稳,各种关系犬牙交错的敏感时期,他的一腔忠义,却渐渐被皇帝冷落。这让杜甫对政治慢慢失去了兴趣。

这次虽然选取了三首作品,但是还有一些句子值得揣摩,在此也收录一下。比如,描写战争的“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描述往事不可期的,如“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皆是可记可诵的佳句。

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

田园须暂往,戎马惜离群。

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醺。

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

山路时吹角,那堪处处闻。

王和尚解诗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贾至和严武的。贾至,时任中书舍人;严武,时任给事中,都是和杜甫一样的文职,也是杜甫的好友,严武更是资助庇护杜甫的最重要的朋友。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惜别之情,也隐隐逗露对国事的关心。

首联:田园须暂往,戎马惜离群。作者内心对家人非常挂念,但是又不想擅离职守,放弃为皇帝尽忠的机会,所以感情比较纠结。“须”字,写作者非常想回故乡田园,但是“暂往”二字又点明只是回家探视,不可在家久留。并且“须”有不能陪伴朋友的愧疚之情,而“暂往”又有回家时间太短的遗憾,所以矛盾心情一句已足。

下句作者承接这种矛盾心情而写。杜甫一生写了很多“马”诗,常常自比为马,最有名的是“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作者一生抱负尽在“戎马”二字。而“戎”字又点出此时正处战乱,国家用人之际,所以离群回家还是有几分惭愧。而“惜”字更是直露表达这种不舍之情。

这种不舍,不尽然是不想离开皇帝,更多的是表达对朋友的依恋。杜甫自己是戎马,朋友们当然也是,那么这句中有没有对朋友的赞颂和勉励呢?可思。

二联: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醺。这联散对,因为离别朋友远所以留诗为别;由于不舍得离开所以要尽欢而散。“愁多”即上文说说矛盾心情,而“任”字则有随意尽情之意,可见作者不舍得离开。据考证:杜甫好酒,并且酒后多有狂放之语,这是诗人特质,也是杜甫风骨所在。

但是即便不想离别,但是家人在杜甫心中更重。所以第三联荡开一笔,“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从长安风尘仆仆奔逃到凤翔,在政治上的并不得意,作者用“苦雨”隐含殆尽。而今日归家,作者的心情瞬间放松,天气也作美,可见作者此时归家心切和喜悦之情。

但是杜甫的诗总是这样一起一跌,极尽顿挫之能事。虽然回家是欣喜之事,但是家境到底如何,作者不得而知,并且此时正处战乱时期,兵器耀眼,号角时鸣,让作者喜悦的心情,蒙上一层阴影。所以作者说“山路时吹角,那堪处处闻”。“时”是时时,经常,表示时间频繁;“处处”表示各处,到处,表达地点之广,时时处处都有兵祸,作者回家之路能安全么?大唐王朝何时能河清海晏,百姓安居呢?这是作者深深的忧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三联作者写天公作美,正好回家;而四联写烽火处处,回家艰难,两联形成矛盾对比,所以作者对未来的担忧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一首诗很能体现杜甫顿挫的风格,顿挫就是一起一跌,心情复杂矛盾,感情色彩比较驳杂。这就使得诗变得厚重耐看,而不是一览无余,毫无咀嚼之味。

晚行口号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

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

王和尚解诗

口号,即是即兴口占之意。不过“口占”多是说写绝,而“口号”多指律或者长诗。

这首诗是作者还家途中所写。上四写途中之景,后四写晚行所感。整首诗写得凄惨寥落,表达作者对百姓流离的同情,对战乱的愤恨之情,并有年老力衰不堪战乱的感叹。下面细看:

首联: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三川即作者家人安居地鄜州羌村。“不可到”三字有趣,所谓不可到就是不可一日到达也,作者想要尽快回家,但是路途遥远,也只能一步挨一步往前走而已。所以“不可到”有急切之情,也有自我安慰之意。

作者着急回家,所以即便天晚,也趁时赶路,行到此时天已向晚,只看到山峰远矗。下句解释“不可到”也有描述行路艰难之意。而“稠”字也有山峦叠嶂实在不可再前行之意。归路一句活画出作者匆忙赶路之景,笔简而意深。

二联“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作者不得已停住脚步,借宿安歇。这一联写市镇凄惨之景。水是“寒”点明节令,也增添萧瑟之意,而“落雁”似乎有自比之意,雁本该南飞取暖,落在寒水之上也只是暂时安歇而已。“浮”字用得响,浮,表示暂歇,怕寒水侵袭。

而对句“戍”字点出,此时仍处于战争状态,而饥饿的乌鸦聚集在戍楼上,一片嘈杂,更增添作者烦乱心情。另外这一联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写景萧索凄惨,可见战争对百姓创痛之深;其二,乌鸦聚集在戍楼上,可见此处守军稀少,进而可知为平战乱而征调了本应该维护小镇治安的士兵。

三联: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这联承接上句而来,前句总括今日市集萧条的境况,而后句则表达对战乱无日无休的感叹和愤怒。前一句是观感,后一句是感叹。市集今昔对比,可见今日之寥落萧条,而作者不用“战乱”而用“丧乱”可见感叹之深。丧乱: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诗·大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饉荐臻。”

结句“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这句主要是反用典故,来表达对战乱的无奈和对自己年老的惭愧之情。梁朝江总,三十一岁时遭遇战乱,在外漂泊十五年,还朝时江总年四十五岁,头发尚黑。

而作者反用其意,写自己不如江总,经过战乱已经白发萧然了。这句用典其实暗含深意:其一,作者为国事忧心忡忡,整日卧不安席,食不甘味,自然不能像江总那样得到保养了;其二,作者虽然现在已得到为国做事的机会,但是年已衰老,并且其在朝堂并不得意,其宏伟目标远没有实现,所以感觉深深惭愧;其三,作者此时是匆忙还家,不像江总那样衣锦回归朝廷,作者自愧其待遇远不如江总,虽然都是经过战乱,但是时殊事异,也发一喟叹。

这首诗写得比较散,作者写归途见闻,但是集中写战争的破坏,百姓流离,士卒稀少,城市萧条和自己衰老的感叹。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其蕴藏感情仍是复杂的,值得细细品味,抓住杜甫内心的脉络。

独酌成诗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王和尚解诗

这一首也是作者在还家途中所写,玩其诗意,此时应该离家很近了。作者放下一口气,乘夜独酌,醉后题诗。这首诗的感情比较复杂,作者的心思曲折跌宕,值得细细品味。

首联“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作者归途寂寞,夜晚只有借酒抒怀,灯花爆,暗指有喜事。灯花爆之喜,应该有二,其一,作者急切归家,此时离家应该不太远,内心一种狂喜之情按捺不住,所以见灯花爆而添喜色;其二,战乱时节,诸事从简,作者想喝酒而不可得,今夜有酒,内心自然欣喜,所以可能因得酒而喜,这也反衬酒之难得。

而“何太”二字,唯有疑责之意,无非是回家,无非是有酒,这有多少可喜呢?这是为下面诗意铺垫。酒绿代表是好酒,其实未必是好酒,不过作者得酒而欣喜,即便是浊醪,在眼中也是琼浆玉液了。而“正相亲”正是表达作者对酒的喜爱。这也反衬作者此时心情的萧索和孤寂。

二联“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承接有酒而来,有酒作者就不计较身为过客了。“从”字,有版本做“曾”字,考其诗意,从字为好。从,任从也。作者喝醉之后,即便身为过客,也无所谓了。诗至此有疏狂潦倒之意,而下句“诗成觉有神”,则更把醉意发挥到极致。

作者醉后不计较为孤客,看到自己的诗,也越来越满意。这是作者可爱之处。另外,从杜甫传记和作品来看,作者对自己作品自视甚高,有睥睨万方之意,这和有些不读书的人认为杜甫是一个拘谨和谦虚的印象严重不符。

再看这一联,作者不是最后忘记二字身是客,而是任从为客,可见作者并未忘情,而是饱含一种矛盾和痛苦,这是作者诗“沉郁顿挫”的典型体现:狂放但是不能舒展,自傲但是知音寥落,感情纠结曲折,内心煎熬郁闷。

作者虽醉,但是不能忘记现实的残酷,而是开始反思自己。所以第三联这样写:“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兵戈满眼,战乱频仍,朝廷板荡,百姓流离,此时作者深感儒生无用。这是对自我的否定,也是想报国而无门的感叹。

上文说到,作者在皇帝身边并不顺利,以杜甫之敏感,不可能不知道皇帝正在疏远他,所以他感叹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也表达有平定叛乱的想法。所以一个“岂”字,表达对自我的反思和否定。而“谋身”又似乎是作者的傲骨,杜甫一心忠爱朝廷,谋国不谋身,所以作者作为儒生并不想求一身之宦达,但是现实仍然给杜甫当头一棒。这种纠结复杂之情感,只有深思才能了解。

作者既感叹儒术不可谋身,但是又没有解决之道。所以他以这句“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收束全文。作者身居末位,人微言轻,但是其报国之心总是被阻挡,所以作者生出微官不必居之感。“苦”字即表达这种矛盾之情,作者想放下官职去归隐,但是爱国之心不许他这么做;但是想建功立业,其官职又十分小,这种矛盾让作者拿不起放不下。作者一直怀有匡扶社稷的热望,但是杜甫为政经验不足,性格比较急躁激烈,动辄就萌生退意,杜甫终其一生,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官职做过两年以上,这是杜甫性格的弱点。所以此种情况下,作者见那些隐逸潇洒的山野之人而深感惭愧。

这首诗作者写得曲折纠结,既有过客之孤寂,也有得酒且醉之放达,但是现实仍然在他脑中盘旋,让他难以放弃;同时官职微小,作者心有不满,但是欲进而无路,欲退而不甘,所以夹在中间,只能对那些隐居之人表示遥远的羡慕而已。杜二甫,你何必如此进退两难,患得患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