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改革者的下场:一个比一个惨,独他临死还拉了几百个垫背的!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变法者,估计大家的感情会很复杂,一方面他们深谋远虑,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以自己的瘦弱之躯与整个既得利益集团相对抗;另一方面因得罪人太多,他们的下场往往很悲惨,被人整死是绝大多数。可在具体的情况当中,又有很多细微的差别,咱们今天就来给大家举几个典型例子来说明一下。

首先一个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王安石,他出身于北宋一个典型的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早年游历南北各地,接触了很多社会现实,对老百姓的疾苦也是非常了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做官之后,更是着意体察民情,尽量地替老百姓着想,为地方兴利除弊。宋神宗继位之后,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了王安石。王安石见皇上跟自己想到一块儿去了,趁机提出了变法,一番话说下来,神宗听得佩服不已,马上提拔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

王安石得到了神宗的支持,自然是干劲十足,很快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政: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输法,农田水利法等等等等,持续一年多之后,虽然困难重重,可变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财政收入明显提高,军事力量也大大加强,可就在王安石志得意满,想要进行下一步行动的时候,最支持他的宋神宗却扛不住了,那些大臣们不甘心利益受损天天在他面前吵架还是小事,可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都跑到他面前来哭诉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就让他受不了了。再加上王安石把工作重心都放在变法内容上,用人这块儿难免疏漏,吕惠卿等小人趁机盘剥百姓,那些文人士大夫本来就纷纷反对,现在老百姓也怨声载道,看来是彻底执行不下去了。于是,王安石在一片唾骂声中被罢相,为了避免自己的新法走入半途而废的结局,他特地请求神宗用吕惠卿代替自己。

没想到吕惠卿掌权之后就开始了维权的行动,他生怕王安石回来把自己给挤下去,于是就想尽办法要把他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还好神宗没上当,他察觉了这其中的阴谋,立马召回了王安石,王安石回朝之后,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则被赶出了朝廷,调任陈州知州。虽然说小人清除了,可由于没有人支持王安石的新法,再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王安石一人难以支撑,

再加上长子王雱病故,只好主动放弃,向神宗提出辞职。神宗眼见新法也确实难以推行下去,就准了他的请求,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王安石辞职之后,司马光掌权,新法立马被全面废除,那些文人士大夫们纷纷把盏称贺不提。

却说王安石自从调任江宁通判之后,一路上听见的都是咒骂自己的声音,好几次险些丧命在老百姓的锄头之下,这还不断,他们把家里养的鸡,猪,鹅等家禽全都换上了自己的名字,王安石气愤不已:我一心为了百姓,最后居然落到这么个下场。越想越气,再加上身体本来就不好,没过多久就死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这下场算是够惨的,人也死了,法也没了。

再一个就是商鞅,他本来是卫国人,非常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后来因为在卫国郁郁不得志,就跑到了秦国谋求生路,正赶上秦孝公正琢磨变法这事,因为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太大,一时没能实行。正好商鞅过来,替秦孝公把那些保守派给驳得哑口无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秦孝公听了非常高兴,坚定地支持他变法。

就这样,在君臣二人的通力合作之下,秦国很快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法令: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等方略,这一套措施改下来,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很好理解,战场上的敌人全都变成了自己的爵位,不拼命才怪呢。其他的六国显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吓得纷纷逃窜,称秦兵为“虎狼之师”!不仅如此,商鞅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也大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使得秦国在六国当中迅速崛起,为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可一件事情不是那么完美的,有利必定有弊,商鞅变法本来就不为那些掌握话语权的权贵们所喜,再加上他为了维护法制的权威,执法非常严格,就连身为太子的嬴驷也不放过,有一次,嬴驷犯了禁令,商鞅坚决主张严惩,为了太子,他把太傅的鼻子给割掉了,这就难免让俩人结下了梁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即位,就是秦惠文王。那些权贵抓住机会陷害商鞅,说他谋反,嬴驷为了秦国国内稳定,把商鞅处以车裂之刑。商鞅死是死了,可他的变法却被一代代的国君贯彻了下来,称作“商鞅死而其法不灭”!对于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改革家来说,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再一个就是跟商鞅同一时期的吴起,他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同乡都笑话他,吴起一怒之下杀了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逃走了,临走之前告诉母亲:“不当卿相,决不回卫。”然后去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后来吴起母亲去世,他因为自己没有当上卿相,不好意思回家,就没有按照规定守孝,曾申因此认定他不孝,将他逐出师门,吴起不得已,弃儒学兵。

后来,他历经鲁,魏两国,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施展拳脚,后来他投奔楚国,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法审令", 实行法治;逐步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整顿吏治“罢无能, 废无用, 损不急之官”,加强军事训练, 提高军队战斗力等等等等 ,一系列变法之后,楚国国力强盛了很多,没过几年就把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可与此同时,吴起的变法也触怒了那些保守派权贵,他们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把他恨得牙根痒痒。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吴起急中生智,跑到了楚悼王的停尸房,扑在尸体上嚎啕大哭,随后赶来的贵族们哪儿放过一丝报仇的机会,瞬间箭如雨下,把吴起射成了刺猬,另外还有几支箭射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楚肃王即位后,按照楚国法令:“加兵刃于王尸上者,夷其三族”,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吴起死后,他的变法也随即宣告失败,可他用生命中的最后一跃,带走了好几个,这才是真是临死还得拉个垫背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