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一桩亲事张冠李戴,酿出一场悲剧

《红楼梦》中有一桩亲事张冠李戴,酿出一场悲剧

陈能雄/文

小说《红楼梦》中很多情节的人物姓名都是随事生文,如袭人要送果品给史湘云,派宋嬷嬷(送)跑腿;贾探春等人商量把大观园分的竹园交给老祝妈(竹)管理、把稻香村一带的田地菜园的交给老田妈打理……小说主要是讲述宝黛钗之间的爱情纠葛,就以情感故事为例,书中有一桩毫不起眼的亲事,寥寥几笔带过,却很耐人寻味。我根据男女双方的姓氏,把它概括成是一桩“张冠李戴”的亲事。

张金哥是长安县张财主的女儿,已经与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定亲,这是很寻常的一桩亲事。在那个年代,男女青年大多是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缘的,除非是遇到特殊情况,定下的亲事是不会任意更改的。如果张金哥顺利嫁给守备公子,相夫教子,此生就平淡而又安稳的度过。不料平地起风波,张金哥到庙里上香时,偶遇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这个李衙内的品行有点像《水浒传》里强取豪夺的高衙内。他垂涎张金哥的美色,就打发人上张家提亲,也不管张金哥已有未婚夫,吵着闹着要娶她。

张财主一则惧怕府尹的权势,二则贪恋李家的财产,有心结成“张李之好”,就打算把守备家的聘礼退还回去。守备家不服李家以势压人,也不能容忍张家见利忘义,不肯收回聘礼。守备家和张家因此对簿公堂,张财主派人上京城寻门路,想请出一个更大的官员来压制守备家。城外的水月庵是贾府的家庙,庵中的尼姑净虚是张财主的旧相识,张家的人就托净虚走走贾府的关系。净虚收了张家许多好处费,本打算上荣国府找王夫人帮忙,恰好有天晚上王熙凤在水月庵下榻,就转求于她。

净虚尼姑不仅贪财好利,而且言语狡猾、避重就轻。她为张财主洗白,说他本来不依允李家求亲,是守备家的人先跑到张家辱骂,才赌气要退定礼的。她故意把张财主说得那么委屈,那么她求人办事就变得情有可原了。净虚与王熙凤谈及此事时,接连采用激将法、吹捧法打动她。王熙凤贪图张家的“孝敬费”,又有意卖弄本事,第二天就以贾琏的名义派人写信给长安节度使云光,让他嘱咐守备家答应退亲之事。守备家惧怕云光节度使的权势,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地收下张家退回的聘礼。

张财主和李衙内都称心如意,正准备操办张李两家的亲事,不想张金哥对未婚夫情深义重,不满父母退亲,愤而上吊自杀。守备公子听闻这个噩耗,感念金哥之情,悲伤不已,也跳河殉情。这让人联想到《孔雀东南飞》里的故事,焦仲卿和刘兰芝原本是一对恩爱和睦的夫妻,焦母看儿媳妇不顺眼,强行拆散他们。两人临别前立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言,一个不愿改娶,一个不愿改嫁。后来,娘家的哥哥逼刘兰芝嫁给太守的公子,刘兰芝不愿违背誓言,只好“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随后也“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而亡!

《红楼梦》中的守备公子和张金哥这对苦命鸳鸯,就是翻版的焦仲卿、刘兰芝,她们情比金坚,却无缘相守。这场爱情悲剧的酿造者有仗势欺人的李衙内、爱势贪财的张财主夫妇、假仁假义的净虚、助纣为虐的王熙凤、滥用职权的云光……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局外人王熙凤、净虚 、云光都得到各自的好处,而局中人张家、李家、守备家却损失惨重。在小说中有一句原文:“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张家和李家处心积虑要结成一门亲事,最终还是事与愿违,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其实,小说作者设定张李这两个姓氏,是有其潜在寓意的,借用一个成语就是“张冠李戴”,暗指张金哥和李衙内结亲是张冠李戴。成语出自一句谚语:“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意思是把张公的帽子戴在李公的头上,专门为张公定制的帽子,戴在李公头上就未必合适。这个成语比喻认错对象,搅乱事实,套用在姻缘上就是乱点鸳鸯谱。守备公子和张金哥郎才女貌,情投意合,他们两个结合才是完美姻缘。而张金哥不喜欢李衙内,任他有财有势,也毫不动心,她甚至于对李衙内的无耻霸道感到极其厌恶,更别说会委身嫁给他。

如果把张金哥比作一顶帽子,那么婚姻就如戴帽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张金哥这顶“帽子”,完全不适合戴在李衙内的头上,她们两个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而李衙内只看中帽子漂亮美观,也不管大小是否合适,就要据为己有。张财主夫妇只想着把张家帽子送到李家后,会给张家带来多大的利益,没去想帽子会不会被白白糟蹋。净虚、王熙凤、云光等局外人更不清楚张家帽子是什么款式,李家脑袋是什么头型,确切的说她们也懒得去了解,只要有红包到手即可,哪管别人的死活。于是,这桩张冠李戴的亲事,在许多人的推波助澜下,酿出了一场悲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