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历史上的北花园

北花园,一处令聊城文史爱好者颇感陌生的地方,一处在文章记载和描述中总是被一笔带过的地方。任克溥的绮园传说让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而现在,笔者将要探寻它,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北花园。

说到任克溥的绮园,就不能不提到北花园。绮园,是聊城历史上一处很有名的私家园林,这处私家园林是清代大臣任克溥建的,任克溥应该都不陌生,他是聊城北坝人,康熙年间他一直做到了刑部侍郎这样的大官,他为官清正,机智多谋,绰号任蝎子,为聊城也是做过很多贡献。他告老还乡后,在聊城家乡建造私家园林,并命名为:绮园,留下了康熙题词绮园松挂堂的佳话。

但是关于这个绮园的位置,在清代末年就出现了混乱,至今都有三种说法,一说在老城人民公园处,一说在聊城北坝村,一说就是在北花园。每一种说法都不是空穴来风,也许弄清楚任克溥与北花园的关系对揭开绮园位置之谜会大有帮助。

然而在查阅北花园的资料时笔者发现,史书上提到北花园少之又少,一般一句带过,也难怪,古人是了解北花园的,生活在那个时期,就不可能再多加记载,而当代文章提到北花园时也仅仅说在鼎顺花园附近。有了这么一个初步认识后,笔者决定具体确定一下它的范围。调查是艰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北花园的原貌也渐渐浮出水面。通过老地图,以及朋友们的调查,一个建国初期的北花园原貌被彻底复原了。下面笔者就用文字来还原它。

首先是关于北花园的范围。经了解,北花园当年范围比较大,它的北界连接王口村(姑且叫村),但是并不明确,那里房屋比较稀疏,农田较多。西头位于现在的东昌湖东北小岛(官方叫做百花岛)西首,房屋也仅仅局限于岛的北部,岛的南部则为荒地。岛上这片区域叫做花西,上面有一条东西方向老街叫做花西街,花西街西首位于岛的中部,在这里分为两个胡同,西面小胡同通向东昌湖边,南面主街南折通向岛南面的荒地中,老街东面原来一直到运河边,后来房屋逐渐增多被截死,则改为通向卫育巷。北花园东界是运河大堤,当时在花西街与运河交汇处向西不远有一处西北东南的老街,叫做花东街,这条街原来西北到王口,东南到运河大堤并通向东关,后来南半部分也被截死了,现在的位置就是从全聚德到铁塔桥。再说说北花园南界,北花园南面是条河和一个大坑,这条河原来连通护城河与运河,但这并不是其南界,它的南边跨越了这条河并以这延伸到了东关的清孝街,但是这片区域人少地多,又由于有河所隔,交通不便,所以比较荒芜。另外北花园据说还包括了念窑的一部分,但具体的还不是很了解。

其次就是北花园这个名字的来历,说法比较多,列举几种供参考。一说是根据网友提供,清代在现在的全聚德附近有块公地,这里的居民为官家负责管理种花,开始是由王家口(王口)的刘姓管理,后来是汪姓管理,这里形成了偌大的一个花园,后来官家不管了,就叫成了汪家花园(也曾叫过刘家花园)。后来由于在城墙以北,针对西花园,所以就叫北花园。另一说是据当地居民83岁的张玉山老人说任克薄任蝎子有个花园在花西小岛的张家园上,张家园在小岛的东半部,与刘家园隔着个如家园,这个花园就叫“北花园”。任克薄的“北花园”因为“变故”才转移到汪家花园那的。从那时起,汪家花园那块地才开始种花的。直到后来官家没人管了,就叫成汪家花园。任克薄的北花园搬走后,那里就成了张家园。这两说区别在于北花园到底是指汪家花园还是张家园,但是不难看出两者有承前启后的关系,后者历史早于前者,这样推测出张家园是更早一些的北花园的位置,并且由一个花园的名字演变成了整个地名。而且叫北花园很明显是跟西花园这样来比较起名字的,这么看来,这个花园在当时和西花园是有可比性的,是很出名的,规模也小不了,而单单一个种花的园子能否和当时规模宏大的西花园(依绿园)来比较,我认为比较牵强,除非这个花园就是绮园。所以介于此,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原来有文章在提到依绿园时指出,在鼎顺花园附近还有一处规模小点的依绿别园,靠近运河,专门用来政府的接待,我猜测这处园林就是指的北花园。当年这处园林是有名字的,老百姓很少能记住,就用北花园来指代,毕竟花园这个称呼经常来指私家园林。况且前文提到北花园南面有条连接护城河与运河的小河,这条河我认为是有特别作用的,当年康熙不是从北城门上龙船然后开到运河去吗?这条从护城河通向运河的水路就是指的这条河,可见当年运河南下要到聊城的官员,也许有好几种选择进城,从运河经这条河进入护城河,再在北城门码头下船也许是个很好的选择,况且当年运河水源充足,护城河想必水也不少,而这个园林正好设在这水路要冲,方便往来官员的接待。我想这个园林应该就是位于岛上的那个张家园,只不过来源不是任克溥的花园,而是依绿别园,但是要说这个依绿别园是不是任克溥建设用于官员接待,以至于百姓认知出现混淆,并理解为绮园也未得知,所以以上三种观点有共同之处,具体还需文史学家和爱好者们研讨之。

说到这里了还是要以人为本嘛,下面我要说一说北花园的居民,毕竟一个历史地区没有原住居民的介绍也是十分不充分的。这里引用网友调查原话:“北花园有刘家园(北花园中间)、王家园、张家园、程家园(这三园在北花园的西部)、吕家园(北花园的东部)、黄家园(北花园的最南部)、汪家花园(北花园的东北部)几家大户”。据网友介绍当时在北花园的东南部有黄刘宋李付常曾高赵吕姓;东北部有汪冯代杨王李;中间部分有刘张冯程王;西部有周张王冯程;还有付邓曾等几家现没有后人了。好像也就三十几户人家。而现在北花园大概有300户左右了,有外来的,挂户的等。

现选择几处有名大户简单介绍一下:刘家园,位于北花园的中间,位置是现在的东昌府区政协,刘姓我推测来自于王口的刘姓,这只是猜测。刘家园这个位置(也就是百花苑小区)附近原来有九户老居民,刘家园只是其一。张家园,位于小岛东半部,与刘家园隔着一个如家园,推测就是北花园原址。汪家花园,原来汪姓的一位先人,从冠县来到聊城选址在这里种花卖花,他接管了原来来自王口刘姓管理的官家花园,这样就形成了很大的一个花园,叫汪家花园。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遭到过破坏,大概位置在现在的全聚德附近。据老人讲50年代初,这处花园还在,还有若干花农在此以养花、卖花为生。黄家园,位于北花园的最南部,它很特别,离北花园核心很远,位于东关的清孝街处,而且黄家园当年做黄米粉很出名,在吴云涛老人所写的《东昌野史》中就提到了黄米粉这个地名,可见当时黄家做米粉在周边是很出名的,以至于黄米粉都成了地名。另外关于黄家园,网友提到在北花园南部有一个很出名的磨坊,也许这个磨坊就是隶属于黄家园,当然这只是猜测。另外还有吕姓,据说北花园大寺(性海禅院)当年就是信佛的吕姓居民带头重修的。北花园在建国后分两个小队,所辖地归王口,一开始这里居民很少,一共30多户,街巷发展也属于雏形,那个时候花东街和花西街还很不完整,周边很多农田,东关河对岸也有北花园的地,按照当地一位68岁的大娘的话来说:“北花园人少也不够勤快,有地不种,最后就成了人家的了。原来去东关那边要坐竹筏过条河才能下地干活,嫌麻烦就放弃了”。另外,后来在北花园西北由于居民增多又发展出了致富胡同和如意胡同,这些胡同都是80年代北花园居民农转非时才有的,当时为了好上户口,由原古楼派出所张所长统一起名登记入户的。在建国初期,北花园是“地广人稀”,与东关处的接连都是田地和大坑(河)(原王口居委68岁会计口述)。北花园的居民以种菜为生,好像80年代初,土地都卖了,都转为了非农业户口,房管处、三轻局、林业局、乡镇企业局、黄淮海等单位分割了土地建成家属院或单位。鼎舜花园所在位置是原来的老罐头厂和某些单位家属院。现在统一规划开发了,北花园的居民大概都集中在鼎舜花园和百花园小区里了。

说完居民,再说一下当年北花园的庙宇和其他公共建筑。当时在运河西岸,也就是北花园的东南部,有山神庙;北花园的东北部还有土地庙;在北花园的西部,就是现在的小岛中心位置还有关爷庙。基本是“十户一庙”,用途是给死人“昭庙(笔者未能理解其义)”用的。以上这些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庙宇,下面说说著名的北花园大寺,也就是史书上的性海禅院。性海禅院(原为姚氏祠堂),聊城县志记载:性海禅院在东关河西岸,姚运熙建。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姚运熙。姚运熙,字孟襄,馆陶人,姚鈜之子,后来官至南阳知县,在张献忠攻城时牺牲。他死于1641年的南阳,所以这个性海禅院就应该修建于1641年以前。说他是始建的话也没有根据,传说这个寺庙始建于金代,那么姚运熙就是重修,而后来吕姓居民也进行过重修,当然也不能认为是始建。这个禅院由于靠近南面的护国隆兴寺,我推测应该是后者的下院,但也不能排除是海会寺的下院,毕竟资料不全,很难查证。现在关于性海禅院的资料很少,具体形制规模很难确定,但是位置已经知道在现在的天运茶楼附近,规模也不小,据网友介绍性海禅院原名“白家台”(音译),是由信佛的吕姓先人带领信徒化缘捐建,起名“白家台”(曾在铁塔处的护国寺请了一巨大的铜佛像回来,据说里面“金碧辉煌”,佛像最后移置城里人民公园处,文革期间被破坏),后改为性海禅院。后来开发运河时曾在全聚德附近找到两只深埋着的大石狮,据说就是当年禅院庙门口的,这两只石狮现在安放在山陕会馆。

还有几处公共建筑值得提及,分别是北花园小学和米廒。北花园小学在北花园大寺的后面,原来叫“小围子”小学。北花园小学大概位置在现在的天运茶楼附近。北花园小学前身原来就是北花园大寺(性海禅院)。再后来抗日时期,禅院被日本人围起来,作为据点,叫“小围子”。寺庙被毁坏后改成北花园小学(当地居民也称小围子学校)。北花园小学有一个正式名字是聊城第五小学,小学后来改名为北顺河小学,再后来迁到东昌路的原聊城农机学院校址,形成了今天的北顺小学。米廒,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在当时的刘家园东面,也就是现在的区财局处有个官家的“米廒”(居民音译),用围墙围着,粮食都会被运送这里存放。我推测这就是聊城县志上说的,以及地图上绘制的水次兑军仓的位置。水次兑军仓这个名字百姓很难记住,估计就被称为了米廒。米廒,在吴云涛老先生的《东昌野史》上也出现过,他在聊城地名琐谈中说,在清孝街北头,走过水簸箕,走过米廒,就到了黄米粉。上面记载的位置与区财局位置差不多,和县志地图上所标记的也相符。这个地方南面原来是运河通往护城河的小河,估计原来有卸粮码头(是天通码头?),这个米廒或者军仓也好,位置正好也能很好的补给很近的楼北大街的粮店或者北门里的东昌营,这些都只是猜测了。

最后写一点关于北花园地形特征的介绍,北花园西北面一直到北关那里现在叫青年林,原来都是农田和大坑,当然有一些田间小路,自不必说。从东关一眼望到北花园这里,一直到剧院都是田地和大坑(河沟),我姥爷也提到当年他来聊城时铁塔体育场北面就是现在的利民路也都是大坑,很荒芜的。北花园东面运河大堤上原来栽植有桑树一二千株,用做为当年东临道立聊城蚕桑学校的实践基地。以上事情都比较琐碎,其实并无多少亮点,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葫芦峪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在北花园,据《东昌野史》记载,在黄米粉(黄家园)北不远就是当年的葫芦峪,60多年之前,这里是树木葱郁,沙岗高耸,地形如葫芦,因名。这个地方东面靠运河很近,从前建过一个新桥,1937年秋天,小堤口决口发大水,给冲毁了。老居民也说葫芦峪是个大坑,位置在米廒的东面,80岁的老人常玉明也提到了这个被水冲毁的小桥,说那座桥在汪家花园北边,那里都做生意。这也印证了我所设想的那里的观点,就是临近运河的北花园也是有商业存在的,应该也很繁荣,要不怎么还能建一座桥呢,毕竟在古代,建桥还是比较麻烦的。提到这里,再插一句,北花园北面不远王口处也有座码头,在北坝处也有个渡口,至于北花园到底有没有码头和渡口,还仅仅在猜测中。

上面就是我对于北花园历史原貌的一些概括,文采一般,仅仅就是叙述加上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有什么不对的、不全面的还需读者朋友给力指正!

最后特别感谢提供资料的聊城新闻网网友“唯聊独尊”以及她所采访到的北花园居民张玉山、常玉明等老人。再次感谢! (王赫诚)

相关链接:

北花园:

奇卉异花竟妍 游人四季不断

据介绍,北花园是东昌府城关历史上养花、种菜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非指一家花园,是多家园地的组合,多个花园就可能有多种来历。据说该村刘、杨、汪、张、程、王等姓人家,都曾有或大或小的花园。

北花园为清代东昌府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这里曾经是地方官员、文人墨客吟诗联对、赏花游玩的胜地,运河上过往的官商名流、赶考举子也喜爱于此停船观光,他们置身万花丛中,流连忘返。

“北花园里花木好,一年四季游人忙。扬州芍药无双艳,曹州牡丹冠群芳,六月满塘莲荷香十里,重阳菊香千种称傲霜。说不尽奇卉异花竟妍丽,万紫千红逗春光,这是那附廓园林名胜地,有如桃源称仙乡。”这是清代民间歌曲《逛东昌》描述北花园花卉的唱词。

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村民世代以农耕、养花、种菜或小生意为生,尤以养花业最为发达。北花园村历史上的园地,大部分位于铁塔寺以北、王口村以南、运河以西。各家花园南北名花应有尽有,品种繁多,争奇斗艳。除了养花外,村民也种植蔬菜。据老人们回忆,到了民国年间,北花园的几家园子里,蔬菜多,花少。因为蔬菜易于销售,而花的销量较少。

寺院:

原为姚氏祠堂 后为佛协基地

据说,北花园村中曾有处名为性海禅院的寺院。清代时,运河上过往的商贾、官宦、士绅常来寺庙上香许愿,香火因此很旺。

民国初年,性海禅院毁坏严重,附近信佛之人积极募捐,使寺院得以重修。性海禅院面临运河,处于花田、菜圃中,素食原料充分。北去一里多就是“豆腐村”北坝,采摘豆腐、油皮方便。

民国二十年(1931),在寺院地址成立了聊城县佛教协会,由会长和素信佛教而不出家的“居士”组成,他们将这个寺院当做活动基地。该协会弘扬佛教文化,发展慈善事业。协会经常组织讲经,以“绍隆三宝、弘法度生”为宣传要义,“佛教协会从北平发源寺敦请高僧洗尘法师,在性海禅院讲经三日。听讲的有几百人,包括聊城、茌平、博平、阳谷等地的寺院僧人,以及居士和附近的百姓。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军攻陷聊城后,佛教协会停止了活动。

快解放时,禅院内仅剩一位和尚和一个弟子。寺院香火倒也旺盛,不断有人来烧香许愿。听老人们讲,禅院内有一尊高约两米的释迦牟尼铜铸坐像,据说原为护国隆兴寺中的佛像。民国初年,护国隆兴寺颓废后,佛像被北花园村的佛教俗家弟子抬来放在性海禅院大殿之中。该佛像在解放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移置城里人民公园凉亭之北,后被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