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被称百兵之君,为何在古代战场上不受待见?主要有这四个原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八般武器有很多个版本,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有“剑”这种兵器。剑被称为短兵之祖、百兵之君,主要的作用为为刺和砍,后世的短刃、匕首都是从剑发展出来的分支流脉。

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屈原在《国殇》中有“带长剑兮挟长弓”之句。在当时诸国中,越国人铸造的宝剑型制最工、数量最多,其技术含量也是最高的。这一点从古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就是最显著的证明。

虽然宝剑被埋在地下2000多年,但是在出土之后未见锈矢、依然锋利无比,专家们曾经尝试用纸来测试它的锋利程度,结果轻轻一划,20层的纸就一划而破,上面镀的一层铬,这种工艺的出现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战国时代,秦国之所以能扫灭群雄,除了国力强大之外,也有赖于秦军武器的精良。秦国青铜剑是战国间的集大成者,秦剑长度达到了70-90厘米,它综合采用了复合制剑法和多层锻打技术,战国末期成为秦军近战的利器。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六国军队此时的剑长度一般不超过60厘米,剑长度的优势使秦军所向披靡,为秦军一统天下贡献甚大。

到了西汉,冶铁技术得到长足发展,铁剑也开始流行,长度不断增加,由于长期面向匈奴作战,对武器质量要求极大,“百炼钢”技术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剑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成为了长度达1.4米双手使用的重剑——斩马剑;另外一支则向劈砍方向发展,最终演化成了刀。

刀的出现,剑在战场上的军事色彩开始减退,象征作用大过实际作用。剑在战场上的没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盔甲防护设备的迅速发展,使得剑的穿透力与砍杀作用在坚固的铠甲面前杀伤力大减;二是刀的大规模应用与普及,刀只有一侧有刃口,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从物理力学角度看更容易劈砍,厚实的刀脊能保证劈砍时不易断折,侧面加厚更加容易铸造,也不怕损耗。

三是骑兵的流行,骑兵部队要在驰的战马上伤敌人,就需要奋力挥臂劈砍,很容易断裂,其实用价值明显逊色于大刀、长刀;最后一点是剑的制造工艺更为复杂,成本较高,不像刀容易流水线式批量打造。

综而言之,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使得剑逐渐退出了战场,最后成为了权力与荣耀的象征,比如在明朝只有秀才身份才有资格佩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