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萨马帮远去的繁华与苍凉皆在这家私人博物馆

红河县城迤萨是云南省第二大侨乡,从清咸丰年间到民国末年,迤萨人到东南亚的经商活动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特别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是迤萨马帮最辉煌的时代。1950年红河县境内解放,马帮经商的国门开始关上,马帮的辉煌逐渐成为往事。

迤萨古镇虽然留下了许多关于马帮的印记,但随着古镇年长者的相继逝去,关于马帮的不少历史记忆开始模糊。如何以实物的形式,把马帮的历史展示出来,让后人了解迤萨马帮这一段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红河县城迤萨古镇南门街的一条小巷中,有一幢古色古香,名为“马帮人家” 的古宅,古宅是小型私人马帮博物馆,主人谦虚地把它称为马帮文化陈列室。可以说,虽然杨朝伟所开设的“马帮人家”规模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生一代和外地游客不了解马帮历史的这一缺憾。

20世纪上半叶的迤萨一度被内地人称为“小上海”、“小香港”,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是迤萨的标志和兴衰的痕迹。在苔痕斑斑的古建筑背后,隐藏不住的是马帮远去的繁华与苍凉,是耀眼的黄金白银以及悲欢离合的泪水。透过“马帮人家”文化陈列室的实物,可以一窥百年前那一段如烟的历史往事。“马帮人家” 创办人杨朝伟是马帮商队中赶马人的后人,可谓名副其实的马帮血脉传人。40来岁的他是房主人,也是文化陈列室的收藏者,也是当地唯一收藏并公开展示马帮文化物件的个人。

为创办马帮文化陈列室,杨朝伟多次奔忙于老挝和泰国华侨聚居区,注意收集整理迤萨马帮商队的历史资料。经过数年的努力,2008年“马帮人家”文化陈列室开始对外人开放。杨朝伟不惜牺牲业余时间并自筹经费,义务担当了博物馆的管理、接待、讲解工作,先后接待了来自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及港台地区和来自省内外的1000多名来访者,向他们讲解迤萨马帮文化。

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的“马帮人家”文化陈列室共上下两层,所占面积并不算大,但室内每一个角落都精心设计,从门口的石缸、石桌到角落悬挂的马灯,摆设看似随意,实则别出心裁,尽显地域文化,突出侨乡韵味。

“马帮人家”文化陈列室布满了1950年以前的各种有关红河侨乡迤萨马帮商队的契约书、皮鞍、饭盒、脚蹬和马灯等当年马帮使用的器件,也有诸如咖啡磨、手提袋、烟枪等“洋货”以及美国飞虎队员留给马帮人的军用水壶等200余件。

在陈列室内古老的墙壁上,几幅毛笔字画十分显眼,这是当地赶马人的后代和知名文化人留下的墨迹,“马帮人家”几个遒劲的大字,饱含了对马帮历史的追忆,对浸透了心血的收藏者的敬意。

除了各种实物,“马帮人家”家训和清朝至民国年间发黄的一幅幅老照片让人屏气凝神,驻足沉思,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在这样的旧时代里,照片中的一代代马帮汉子,就是那个时代不甘忍受贫穷落后,不畏艰险走遍千山万水寻找梦想的侨乡迤萨人的缩影。

老照片“马帮红颜”让每一个细心的看客感到心酸,10位孤身老妪的合影,反映了“马帮红颜”遥盼夫君到老而终无所归的凄楚人生。一幅摄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老照片,上面18位当时迤萨马帮在云南边境猛野井合股开办 “猛野普利盐号”各地股东合影照令人震撼,对迤萨马帮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智慧肃然起敬。一张20世纪三十年代马锅头西装革履而意气风发的旧照,让当今的年青人也有几分自叹不如,那时髦的装扮和蔑视坎坷的眼神,让人不再小觑这个边陲小城的悠悠历史。在留声机的吟唱声里,坐在“马帮人家”精致的石茶几旁,饮着经年的红茶,听马帮后人谈马帮商队爬山涉水、智斗盗匪、衣锦还乡或魂留异国的百年往事,仿佛听到“嘚嘚”的马蹄声在耳畔回响,看到“马帮红颜”在西门楼望穿秋水遥盼夫君……

“马帮人家”不大,但到这里走走,你会发现,“马帮人家”犹如一颗隐藏在深巷的珍珠,留住了侨乡迤萨远去的繁华与苍凉。

文章来源:红河县文联《我要去红河》

文/马永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