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免死金牌——丹书铁券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 “丹书”是指上面的信词用丹砂填字写, “铁券”则是铁制品外形如筒瓦状,合称“丹书铁契”。

其制法为熔铁铸瓦,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断而为二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晚在南北朝时期。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规定。形制历代不一,后世基本上仿唐制。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到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止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审视本铁券,可比较清晰地看到“武德元年”、“尚书(右仆)射裴......”“罪非叛逆(可恩)恕二死”等文字。《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下诏褒奖参加太原起兵的功臣,列入“太原元谋功臣”名单的一共有李世民、裴寂、刘文静等17人。其中,给予“特恕二死”待遇的3人,“约免一死”的14人。《旧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七·刘文静》对此记载的更为详细:“文静初为纳言时,有诏以太原元谋立功,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十四人,约免一死。”

裴寂是唐高祖李渊最宠信的大臣,所以在唐建国后成为第一任尚书右仆射,武德六年(623年)又升迁为尚书左仆,成为朝廷首相,并获得了“特恕二死”的恩遇。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本铁券就是唐高祖李渊赐给尚书右仆射裴寂的“免死金牌”。 裴寂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李渊交好,后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将晋阳宫物资充作军用。唐朝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宠信。贞观三年(629年),僧人法雅因妖言获罪,裴寂也受到牵连。唐太宗免去裴寂的官职,削去他一半的食邑,让他返回故里。 后流放静州,但却率家僮讨平山羌叛乱。唐太宗思及裴寂佐命之功,便召其回朝。但这时裴寂却已病逝,后被追赠为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唐末因钱镠平定叛乱有功,唐昭宗赐金书铁券以示嘉奖。钱镠即后来吴越国的开国君王。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这一金书铁券,历史上曾受宋太宗赵匡义、宋仁宗赵祯、宋神宗赵顼、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等六位皇帝的御览。其中朱元璋曾御览了两次,乾隆第三次南巡时想一睹这件稀世古物,于是钱氏后裔武进士钱选等人把铁券及五王画像送到常州,让他观赏。乾隆皇帝不但御览了铁券,还把他亲题的《观钱鏐铁券歌》刻在安置铁券的木盒宝匣上赐给临海钱氏,连同铁券还给钱氏子孙保管。曾经“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三沉深水”的钱缪铁券,历经千年沧桑,流传有绪, 1959年浙江省博物馆移交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调藏这件无价之宝,将它以一级文物珍藏。

丹书铁券,是否真的可以免死无罪呢?

汉高祖发明了丹书铁券,然而到了汉武帝太初年间,只过了一百年,只有五个功臣后裔还封为侯爵,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丢了性命、亡了封国。唐朝大约一百人左右获赐铁券,结果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四分之一,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因史料记载缺漏不详不知所终。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亡后梁,自居为大唐正统,只赐了三份丹书铁券,其中两人郭崇韬、朱友谦随后无辜被杀,剩下的一位铁券持有人李嗣源也差点不得逃生,最后被迫发动兵变取庄宗而代之。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颁赐了一大批“免死铁券”。享受如此恩宠的大臣有:李文忠、李善长、冯胜、耿炳文、傅友德、徐达、汤和等。结果,那些拿到“免死铁券”的开国元勋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享受到“免死”的特权,反而死于非命。

虽然丹书铁券中有皇帝信誓旦旦的誓词,但铁券中并没有履行对功臣免罪免死等许诺,持券者往往以细故获罪,犯常刑亦不得赦免。至于功臣子孙更无免罪特权,稍触刑律,即绳之以法。由此可知,丹书铁券并不能起到护身符的作用,仅是皇帝颁给臣下的一种荣誉地位象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