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场为何会有“满朝文武半江西”的说法?其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状况?

明代中期的官场上有一句话,上半句是 “满朝文武半江西”,至于下半句则流传下来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法是“小小长垣七尚书”,还有人说是 “小县不大四尚书”。总之,都是形容一地一县官员的“高产”。那么,此话究竟是怎么来的?背后又反映了什么历史状况?

严嵩

明朝前期,在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文物朝臣的共同努力下,明朝政治秩序稳定,社会运转良好,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也一度出现了“仁宣致治”的良好局面。但是英宗执政后,尤其是其在位前期纵容宦官、好大喜功,明代政局进入一个趋于堕落的腐化期。之后承继大统的皇帝们大多平庸,没有扭转乾坤的能力,特别是到嘉靖皇帝在位期间,这位道教皇帝终日沉迷于斋醮,荒政怠政。在此契机之下,善于钻营的江西籍内阁首辅严嵩获得嘉靖皇帝的信任,打击异己,安插党羽,把持朝政。其子严世蕃也仰仗自己的聪颖与父亲的权势胡作非为,连后来成为穆宗的裕王也要被迫贿赂严家。

严嵩走到政治权力中心的一大原因,就和他的籍贯有关。严嵩本人是江西分宜人,前任内阁首辅夏言是江西贵溪人,两人同出一省,加之严嵩对夏言很是尊敬,夏言也就对自己的这位江西老乡颇有照顾。

夏言

这里需要做一个必要的解释,中国隋唐时期科举制诞生并走向成熟后,科举成为官员最主要的选拔途径。科举是考试选拔,所以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血缘政治和地缘关系——如九品中正制——带来的种种弊端。但人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总是出于安全感等种种原因而需要“抱团取暖”。当血缘不再在政治领域起主导作用时,人们总会寻求另一种归属来予以替代。这时,地缘关系就成了重要的维系纽带。早在宋代朝堂,就有了北人、南人争斗的先例。明代时地缘造就的官员圈子也屡见史料,一直到明末还有所谓东林党与浙党、齐党、昆党斗争的事件,由此可见地缘关系的影响之大。严嵩得势后网罗党羽,贪敛无数,欺上瞒下,一个以江西籍为纽带的政治松散联盟隐约可见。

江西省地图

一天,严嵩和一些江西籍官员在朝堂上大夸其中说:“满朝文武半江西”,时任工部尚书的郭朝宾笑着说道:“小县不大四尚书。”据说严嵩听后面红耳赤,无言以对。这里提到的“四尚书”指的又是什么呢?即当时的兵部尚书路迎、吏部尚书吴岳、户部尚书王杲、工部尚书郭朝宾,这四人都是汶上籍人士。郭朝宾的言下之意很可能是说只有汶上籍四大尚书团结一致,扶正驱斜,能够与严嵩集团相抗衡。

参考资料:

张廷玉等:《明史》

张兆运:《汶上四尚书》

曹国庆:《严嵩与嘉靖间江西籍阁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