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绝”,晋祠还有一座北宋“小木作”

▲晋祠圣母殿 李乾朗绘制

晋祠,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

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

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

不外乎是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这里还有一座北宋的“小木作”,

它也许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模型。

但关于它的资料,

却少之又少,

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评鉴。

今年5月份,

《穿墙透壁——李乾朗建筑绘画艺术展》

在山西博物院举办。

李乾朗教授是台湾著名的古建筑学家,

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40余年,

对古建筑有着精深研究。

得知李教授来山西的消息后,

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冀晓峰特别邀请李教授,

赴晋祠博物馆对这座“小木作”进行考察,

并撰文记录了整个过程。

▲晋祠“小木作”正面图

听说晋祠博物馆保存有一座北宋时期的“小木作”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去过晋祠多次,知道这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知道这里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大国宝建筑,但真不知道这里还保存着一座宋代的“小木作”。

▲晋祠圣母殿

▲鱼沼飞梁

▲献殿

从去年底开始,太原市文物局策划要选取若干个蕴含太原历史文化信息,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和太原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系列专题片来挖掘和宣传太原的历史文化。春节过后,集结文物系统部分专家学者选取文物,大家列举出了太原各个时代的重要文物,选到宋代时,提到了圣母殿、侍女像、铁人等。晋祠博物馆的同志突然想到在晋祠保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模型,他们把它叫做“小木作”。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小木作”以前没有宣传过,其年代久远、价值很高,可以挖掘出很多历史文化信息,拍摄出来可能颇有新意,会给观众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所以把它确定为拍摄对象之一。

▲晋祠铁人

顾名思义,“小木作”应该是一个体积较小的木制作品,所以我想象中的“小木作”就是像孩子们玩的积木一样的木构模型。百度一下,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装饰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其实是一种专业的工艺或行当。可能晋祠的同志是把它引申为这个工艺或行当制作出来的产品。

过了几天,有人微信发给我一张“小木作”的照片,是一个叠压在一起的大型木构件,这和想象中的样子确实不一样。晋祠的同志介绍说已故著名古建筑学家柴泽俊先生曾看过这座“小木作”,称其应是北宋作品。除此以外,再没有其它资料的支撑,这给策划专题片带来了困惑。

正在纠结之时,听到台湾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李乾朗教授最近在省博物院举办“话画古建筑”讲座和《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的消息。李乾朗教授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40余年,特别是其集数十年中国古建筑考察心得所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一书,以最能彰显古建筑特点的剖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引领读者穿墙透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此书在龙城太原引起巨大反响。这样一位对古建筑有精深研究的学者应该能对“小木作”有一个相对准确到位的评鉴。

于是我特别邀请李乾朗教授赴晋祠博物馆现场对“小木作”进行解读。

▲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李乾朗绘制

5月19日,周六,阴雨天气,我开车接上李乾朗教授一行赴晋祠博物馆,打开房门,“小木作”赫然呈现在眼前,挺大的一个物件儿,虽然已历经千年,但保存依然完好,精巧的结构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古人精湛的制作技艺和“匠人精神”,古朴的造型让浓浓的古风古韵扑面而来。

李乾朗教授目测后分析,这应该是一座两层的楼阁,层与层中间原有柱子支撑,一层应该有24根木柱,二层应该有12根木柱。解读的过程中,李乾朗教授用笔复原了这座模型的原样。

▲李乾朗先生手绘“小木作”复原图

▲晋祠“小木作”侧视图

▲李乾朗教授现场用笔复原“小木作”

▲“小木作”上的斗拱、悬鱼等细节

李乾朗教授对“小木作”进行了认真的审视研究。他介绍,中国古代将建筑称为“营造”。先经营之,再建造之。经营即是构思,所以古代有做一个与建筑本体类似的木构模型放在建好的建筑内的习俗。在日本法隆寺、我国河北正定隆兴寺都有这种情况。晋祠保存的这座“小木作”是他见过的最大的木构模型,也许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模型。

他认为,晋祠这座“小木作”的主要构件有着显著的宋代特征,应为北宋原物,如鸱吻、悬鱼、出头的普柏坊、像一朵花儿一样的梯形扇面斗栱等,都是典型的宋代造型。“小木作”层与层之间原来树立木柱之处,明显是下方一层比上一层靠外,说明原有的立柱不是垂直而立的,而是略向内倾,形成一定夹角,这样可以增加木构模型的稳固性,这在北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柱侧角”。和“小木作”样子完全相同的建筑在现实中可能已不复存在,但在古画中可以找到它的样子。

李乾朗先生说着,还让人在网上搜出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建筑与“小木作”进行比对。他认真分析了“小木作”一层的斜昂、平昂等构件造型的特点,对照发现与晋祠圣母殿及献殿的构件造型高度吻合、如出一辙。他认为,小木作与晋祠有着直接的联系,一定是出自晋祠的珍贵文物,也许晋祠的土地上真的存在过这样一座精美的楼阁。

▲冀晓峰副局长(左二)陪同李乾朗教授(左三)考察

▲晋祠圣母殿 牛力 绘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