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的谎言,从廖立、李严的末路看诸葛亮的诡计

闯江湖的人在街上招摇撞骗是需要一定功底的,但当领导的要想忽悠下属一般都不必担心自己功力不够。

诸葛亮身为一国丞相,他说的每一句语、许的每一个诺,别人都是没有理由去怀疑的。诸葛亮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政治家的信任,讲假话,打诳语,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诸葛亮流放了廖立,罢黜了李严,制造了两起冤假错案,但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却对诸葛亮仍然抱有幻想。

廖立没有什么大错,只是没事议了议当时的时局和朝政。

廖立说,当年刘备拿下西川后,不该不取汉中,而与东吴争荆州。后来更不应该为了取汉中,把荆州弄丢了。并且提到诸葛亮重用的向朗、文恭和郭演长这三个人都没什么本事,由于重用了这三个人才造成了益州百姓疲弊的现状。

诸葛亮以廖立的话为依据,将廖立废为庶人,连成都郊区都没让住,直接迁徙到了汶山郡,也就是2008年大地震的地方。廖立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带领妻儿躬耕陇上,自给自足。

廖立的一生就这样被诸葛亮毁了,但廖立却还动稚地认为诸葛亮会重新启用他。《三国志,蜀书.廖立传》中记载,廖立听到诸葛亮的死讯后,流泪叹息道:我这辈子是没机会回成都了。最终廖立死在了汶山。

李严本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托孤老臣,却被诸葛亮巧立名目,削其爵位,废为平民。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中记载:“十二年, 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意思是说李严被废为平民后也和廖立一样,也希望有一天诸葛亮能够再继续任用他。听说诸葛亮死了,李严就彻底绝望了,不久也忧郁而死。

看了这两个故事,我们不禁真的要对诸葛亮顶礼膜拜了:把人家都快整死了,还让人家对自己心存幻想。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久居官场的两位重臣如此幼稚呢?

如果排除陈寿杜撰的因素,那么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在对廖立和李严惩处的同时,分别向他们许下了空愿。

诸葛亮在流放两个人之前,大约是和他们做了个别谈话的,说你们虽然犯了错误,但领导和群众对你们的才能还是认可的。因为你们犯了国法,现在没有人能够帮助你们。但只要你们能够改过自新,避过这段风头,我一定会在皇帝面前保举你,让你们官复原职。

廖立和李严两位仁兄当时想必是热泪盈眶了,以为一国丞相的诺言定是能够落实的,所以对诸葛亮的许愿念念不忘。直到听说诸葛亮死了,才彻底绝望了。

是廖立和李严弱智吗?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他们都把谎言当成了诺言呢?问题的症结在于诸意亮利用了人们对领导的信任心理,巧妙地转移了矛盾。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都主张用道德约束来规范政治家行为,而在道德约束中,信誉无疑是摆在第一位的。 孔子说过:“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人信用,那就没有办法了。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讲的是西周时候,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当时周成王年龄非常小。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在一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叔虞,随口说道,我把这片叶子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心里非常高兴,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周公,周公认为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就非同小可了,因为政治家说话是一定要讲信誉的。周公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了个玩笑罢了。周公严肃地对成王说,天子出口成宪,无信不立,这种事情是万万开不得玩笑的。周成王听了,只好按照周公的意思,把唐地封给了叔虞。

从“桐叶封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政治家的信誉是何等地看重。但偏偏有诸晓亮这样的人,利用人们对政治家职业的信任,把廖立和李严玩弄于股掌之中。

廖立也好,李严也罢,他们相信诸葛亮的话,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高看了诸葛亮的人品,而只是觉得他代表看组织,出于政治家的职业道德,不会没事胡说八道。

廖立和李严平把对组织的信任等同了对诸葛亮的信任,一直幻想着诸葛亮有一天会将其对自己的诺言兑现。 当然这天注定是等不来的。说廖立和李严是可怜人倒也罢了,整个故事中还有一个可气的人。这个人就是著名的三国历史评论家习凿齿。习凿齿看了《廖立传》和《李严传》后,不但不对诸葛亮深恶痛绝,反而对诸葛亮大加赞赏,说诸葛亮能使廖立垂泣,李严至死都没有怨言,是因为诸葛亮无私,诸葛亮的水平是秦、汉以来没人能够达到的。

完全是一派胡言!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习凿齿,因为习凿齿从来没有见过像诸葛亮这样的领导。我们之所以能够看破诸葛亮的伎俩,并不是说我们比习凿齿、廖立和李严高明,主要是因为像诸葛亮这样的领导常常会在我们身边出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