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后期为何将军遍地走?曹操带头破坏规矩,刘备孙权有样学样

狭义上的三国是从曹丕纂汉的220年开始,但是广义上的三国却可追溯到184年黄巾起义之时,因为正是这一年汉室从此衰弱,董卓曹操先后掌控朝政东汉名存实亡(此文以184年开始三国为准)。对三国比较熟悉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三国前期的将军貌似没那么多,级别也没那么高,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和黄巾军作战的主将比如卢植是北中郎将,皇莆嵩是左中郎将而已;董卓进京掌控朝局后虽然权倾朝野,先是司空然后是太尉然而军职却只是前将军而已;汉献帝东归,河内太守张杨率兵迎驾于安邑,汉献帝也只是封他为安国将军;就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已令诸侯”也才是个行车骑将军(还不是正式的,只是代理而已)。

然而三国中期之后特别是赤壁之战前后,之前难得一见的将军不仅多了起来而且级别也高了很多,中郎将,偏将军和杂号将军可以说是遍地走,这种现象不仅代表朝廷的曹操这边是这样,就连刘备和孙权一边也纷纷如此,之所以这样根本的原因就是汉室衰微,谁都不把汉室放眼里,曹操带头破坏规矩,刘备孙权有样学样。

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初掌大权周边强敌环伺,那时的曹操也许还是尊崇汉室的,所以一直在200年官渡之战前他都比较克制,麾下众将的级别也没那么高,比如于禁是平虏校尉,乐进是陷陈都尉(官渡前夕升为讨寇校尉),李典级别高一点可能是中郎将;有两人稍微有点例外一个是裨将军徐晃(破文丑后升为偏将),一个是中郎将张辽,这个可能和他们是降将有关。不过这时候的曹操已经稍稍有点不客气了比如宗室中的夏侯惇是建武将军,曹仁是越骑将军,曹洪是厉锋将军,这可能是曹操需要宗室来掌控兵权有关,因为级别太低师出无名。

曹操规模比较大的封赏和升官行动有三次:一次是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一次是206到207年期间基本平定北方后,一次是215到216年期间,此时的曹操意气风发,北方已无敌手,汉室又尽在掌握之中,曹操的野心也日益滋长于是彻底打破了东汉长久以来保持的对将军封赐的克制,对麾下众将进行了大肆封赏:比如于禁先是升至偏将军再升至杂号将军中级别较高的虎威将军最后到左将军,乐进先是折冲将军再到右将军,张辽由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荡寇将军一直到征东将军,徐晃由偏将军到横野将军再到平寇将军,张郃由偏将军到平狄将军再到荡寇将军等等。之前一个中郎将和杂号将军就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传统和制度一去不复返,现在几乎军中遍地是将军了。

曹操这一带头破坏规矩,刘备和孙权也跟着有样学样:刘备在称汉中王前是东汉朝廷的左将军,左将军在四方将军中仅在前将军之下,上面还有卫将军,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以及大将军等,刘备在拿下荆南四郡后封关羽为荡寇将军,张飞为征虏将军;刘备以左将军衔有没权力册封级别较高的荡寇将军和征虏将军不清楚,但是他在马超归顺后册封马超为平西将军应该是逾矩,他应该还没有这个权力。

孙权也一样,赤壁之战前他还比较规矩,因为自己只是个杂号的讨虏将军,所以当时周瑜程普等人也才是中郎将,其余人大都是校尉都尉军司马等等。但是等到孙权赢得赤壁之战后他对麾下众将也放开了封赏,偏将军,杂号将军也日益常见。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汉室尊严和威信荡然无存,代表汉室的曹操先打破规矩,刘备和孙权当然也就毫不客气了。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请勿抄袭,抄袭必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