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晚年,心腹重地为何接二连三发生叛乱,一次比一次凶险

曹操是220年去世的,在他去世前的三年,曹魏的心腹重地连续发生三次叛乱,让曹操的晚年相当不太平。

第一次叛乱:

217年末,京兆尹金祎(武陵太守金璇的儿子)在许昌起事。主要同谋有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和他两个儿子吉邈、吉穆。金祎想的挺好,“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折腾的动静也不小,起事当天动员了千余人的造反队伍。可惜“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起事队伍虽然攻占了留守许都的军事负责人王必(丞相长史)的府邸,但没有杀死或者捉住王必,让王必逃出了城外。第二天天一亮,这次起事就被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击溃了。

第二次叛乱:

218年10月,这次叛乱发生在南阳郡的首府宛城,这里是曹操的老根据地了,张绣投降曹操时,宛城就归了曹操。宛城离许昌非常近(按今天公路里程算只有180公里),所以对许昌震动也很大。

这次叛乱是宛城守将侯音发动的。南阳太守东里衮和功曹应余仓皇出逃,应余被侯音的追兵弓箭射杀(“被七创而死”),东里衮被侯音抓获(后又释放)。曹操派当时镇守樊城的征南将军曹仁前去镇压,219年1月,曹仁攻破宛城,斩杀侯音,并进行了血腥的屠城。

第三次叛乱:

这次叛乱直接爆发在邺城,曹魏实际的都城(许昌是汉献帝住的地方)。219年9月,西曹掾魏讽和长乐卫尉陈祎一起策划谋反,还没等起事,陈祎因为害怕而告发了魏讽。太子曹丕当机立断,诛杀魏讽(曹操还在从长安回来的路上)。因为魏讽“有惑众才,倾动邺都”,所以这次叛乱涉及的人特别多,连坐被处死的多达数千人。连魏国的相国钟繇,也因为曾经举荐魏讽做官,被免了职。张绣的儿子张泉、侍中王粲的两个儿子、黄门侍郎刘廙的弟弟刘伟都牵连被杀。

魏讽叛乱虽然被扼杀在摇篮里,但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曹魏首都的眼皮子底下,而且牵涉的人这么多,着实要让曹操、曹丕吓出一身冷汗来。

为什么曹操晚年,内部的叛乱接二连三地发生,一次比一次凶险?按常理说,曹操掌权时间越长,不是应该把自己身边的异己分子铲除的越干净吗?

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曹操作为奸雄权臣的形象越来越暴露无遗

曹操起兵之初,戴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面具,形象是匡扶汉室的大功臣,但是随着天长日久,虽然曹操发布《乙亥令》,宣称自己没有称帝的野心,但实际上他不断挑战礼制的极限,位极人臣。

214年11月,曹操杀汉献帝的伏皇后。

215年1月,曹操立女儿曹节为汉献帝皇后。

216年5月,曹操从魏公进爵为魏王。

217年4月,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设警跸。

217年10月,曹操立曹丕为魏国太子。

曹操的这些举动,让忠诚于汉室的大臣们内心进入了“倒计读秒”的状态,感觉曹操随时有可能篡汉自立,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就来不及了。

二、关羽在荆州不断坐大,让曹魏“反对党”觉得外有强援

从刘备入川开始,荆州就由蜀汉的二号人物关羽执掌,势力越来越大,太医令吉本叛乱、侯音叛乱都曾有史书记载,和关羽有所勾连。魏讽叛乱,则发生在关羽围攻樊城,杀庞德、俘于禁之时。这些叛乱的组织者都知道,光凭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但是只要关羽能够及时呼应,那局面就很难说了,所以大家都想着放手一试。当然,反叛者都没有想到自己失败的那么快,还等不及关羽反应出兵,自己已经兵败身亡了。

三、曹操虽然施行屯田制度,但老百姓的负担依然很重

对于曹操的屯田制度,历史上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起到了恢复生产的作用。但是,屯田对老百姓的盘剥其实是很重的。如果使用官牛,官府分六成、农民分四成;如果使用私牛,官府和农民五五分成。这和西汉初年的三十税一、十五税一相比,税负要重的多。在这种体制下,农民很难有积累,也很难改善生活,时间长了,就会隐藏不满、叛乱的苗头。宛城侯音的叛乱,《资治通鉴》明确说是因为“南阳吏民苦徭役”,就是不堪徭役的重负。

曹操征战一生,临到晚年,居然还得不断面对内部的叛乱,实在是无奈。三国乱世,即使是曹操也无力回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