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楼坪古匾,知古往今来(二)“楼坪文武双魁”

匾额文化发源于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匾额,在古代中国被称为“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治国重器”。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楼坪乡亲家藏家传的两块古匾“文魁”、“武魁”。两位先辈分别获得文科举人和武举人。坊间有打比方说,高中生相当于秀才,本科生相当于举人。从实际录取的情况看,这样的比喻应该是不妥的,因为举人的数量实际上是很少有的。如1902年年山西省乡试本科中举仅一百四十名,实为凤毛麟角,不是现代学生数可比。两位先辈取得的成绩是族人的骄傲!!!

光绪壬寅年,公元1902年,光绪28年。

光绪乙丑年,公元1889年,光绪15年,该年光绪亲政。

“文魁”匾左侧题字为“兵部尚书闽浙总督兼管福建巡抚事许应骙(kuí)代办监临工部右侍郎福建督学部院兼绶章为” 右侧为“恩正并科乡试中弍第十六名副举人张沛恩立 光绪壬寅年补行”, 收藏人为张正庠 (xiáng)。

注:(1)馈赠人许应骙(1832—1903)字德昌,号筠庵,广东番禺(广州)人,清末大臣。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与李鸿章等清末名臣同朝。许应骙从小聪慧勤奋,8岁即被录取为县学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人;道光三十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朝考名列前茅,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后,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子、署国子监祭酒。光绪元年(1875)充福建乡试正考官,次年被授予甘肃学政。不久,又升为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光绪六年,奉旨充“会试”副总裁。这是有科举考试以来广东人充当“会试”总裁的第一人。后又历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光绪十八年,朝廷特赏许应骙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光绪二十一年又任都察院御史。次年,晋升为工部尚书、“殿试”读卷阅卷等职。光绪二十三年,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不通外情,无法应付外交事务,是年转礼部尚书。“戊戌变法”期间反对变法,光绪帝遂将许应骙、塔怀布等六人革职。这就是百日维新运动中罢斥礼部六堂官事件。

民国初年,许应骙的后人举家南迁到香港,许应骙亦为香港TVB艺人许绍雄的太公。鲁迅第二任妻子许广平之亲祖父。

许应骙的母亲不是正室,按照几千年的族规和祖制,许母死后棺材不能从家庙的中门抬出。面对这一局面,许应骙非常气愤,向族人咆哮:我能不能从正门中出去?族人答道:您为堂堂一品官员,当然可以从正门中出去。于是许应骙就坐在母亲的棺木上,对旁边人说道:给我连人带棺一起抬出去。众人都惊呆了,眼睁睁看着一死一活两个人被抬出了许氏家庙。

(2)光绪壬寅年:公元1902年,是年为光绪28年

(3)补行:光绪壬寅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光绪逃离北京往西安,庚子年(光绪廿六年,1900)福建乡试迟至壬寅年(光绪廿八年,1902)开科,即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同年山西省乡试本科中举仅一百四十名。

“武魁”古匾左侧题字为“主试监临头品顶戴兵部尚书闽浙总督部堂兼理巡抚事示为”,右侧落款为“光绪乙丑科乡试中弍第十六名 举人张渊澜立”,匾中间另有“特恩”二字。

注:(1)主试: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的,每个级别的考试都有不同的主考官的。乡试就是选举人的考试,这个时候的主考官是中央选派下去的。在清朝给不给你做这个主考官,也要经过考试的,叫考差。(曾国藩为了考差,就勤奋的练过小楷。)这是一个美差,一但当了主考官,除了钱,还可以收到很多官场上的关系。你所监理的考试的人,都算是你的门生了。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录取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主考官称为总裁。会试总裁,是由皇帝钦定的,清初由内阁大臣大员担任,二至七人不等,咸丰后定为四人,一正三副,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一、二品官员担任。

另外,无论什么试的主考官都是临时的。殿试主考官就是皇帝自己,第一名叫状元。

(2)监临:明清科举乡试的主监考官。乡试除钦派主考官外,另以大员总摄场务,称为监临。其职责为选任除主考官外的大部分考场官员,执行封锁措施,使之与外界隔绝;考试期间监察试事,率临提、提调、巡察官监督考场,处理舞弊事件,总督考场事务。

(3)闽浙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光绪十一年(1885),清朝正式设立台湾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归闽浙总督管辖,自此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闽浙总督府的旧址时,是现在的省府路一号省工交大院.。清朝最高级的九位总督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4)特恩科举:一般情况下,需要每四年才能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偶尔也有特恩科举考试。恩科是指科举制度中于正科外皇帝特恩开科取士。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清代一共开过五次恩科。科举是分等级 ,童生考秀才,一年一次,秀才考举人三年一次(又叫秋闱),举人考贡士的时间是在考完举人的转年的春天(又叫春闱),贡士考进士是在考完贡士发榜后的几天,因此春闱,秋闱,殿试都是很近的时间,所以那一年叫做大笔之年。此外,皇帝会根据对官员的需要在某一年会增加考试次数,叫做恩科。

进士科考试是明清科举的主要形式,它共分为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不过,在此之前,读书人必须通过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以取得童生的身份,取得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这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在清朝,县试多在二月举行,而府试则在八月。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清沿明制,一年举行岁试,后一年举行科试,再后一年举行乡试,三年一循环。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光绪二十二年,十七岁的陈独秀和哥哥陈庆元就考中了秀才,不仅“母亲乐得几乎掉下眼泪”,而且几家富户都争先恐后托人说亲。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5)光绪乙丑年是1889年。光绪15年,该年,光绪帝亲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