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英法为何不惜代价,要拿下土耳其一个海峡?

扼守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分两个出口,人们往往注意到东北方向、伊斯坦布尔城所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却容易忽视西南角的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隔着世界上面积最小的马尔马拉海)。

达达尼尔海峡可能要比博斯普鲁斯海峡更重要,黑海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的船只,出了达达尼尔海峡,才能真正进入地中海以及大西洋。如果封锁达达尼尔海峡,可以说伊斯坦布尔“一毛都不值”。

有人盯上了达达尼尔海峡,谁呢?二战时的英国英雄邱吉尔,1915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抱团,英法美俄一个阵营。如何才能切断土耳其和德国,丘吉尔提出一个办法:攻下伊斯坦布尔!要拿下伊斯坦布尔,必须先拿下达达尼尔海峡。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在丘吉尔看来是不难的。英国是世界上顶级强国,而土耳其是与“东亚病夫”清朝齐名的“西亚病夫”,政治腐败,军事无能。丘吉尔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缠住土耳其,从侧面支援盟友沙俄在高加索的军事努力。

当然,英国也有私心,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就能扼住亚、欧大陆的咽喉……

进攻伊斯坦布尔,就需要动用英国海军。由地中海舰队司令卡登中将负责此次战役的指挥。卡登带着英国和法国的联合舰队,蹿到希腊爱琴海北部的利姆诺斯岛附近,准备对土耳其动手。英国出动了战列舰1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16艘,潜艇7艘,扫雷舰21舰,以及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舰船。

英国觉得土耳其不堪一击,但德国是傻子吗?坐看盟友土耳其被英国摩擦?德国让土耳其把两个集团军从东北方向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向达达尼尔海峡,在海峡两边修建坚固的工事,并拉来近200门火炮,布置在3道防线上,以及无数水雷,就等着英法联军上门送死。

1919年2月19日一大早,英法联合舰队的几艘战舰就开到了达达尼尔海峡,对岸边的土军的工事进行炮击。结果因为英军的火炮有问题,很多炮弹都打偏了,忙了一个上午,被土军反击的灰头土脸。老天爷又来凑热闹,掀起风浪,英军赶紧躲到岸边吃饭。吃饱喝足,第二天接着轰。这次都喵准了,把土军工事炸个稀巴烂,英法舰队开始在近海开始扫雷。

你想扫雷就扫雷?老子的脸往哪搁?土军用探照灯发现鬼鬼祟祟的英法扫雷队,劈头盖脸一通炸。英军最先进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像鬼子偷地雷似的夜间扫雷,土耳其的探照灯是吃干饭的吗?照如白昼,英军扫雷队只好歇菜。

英国被“照”的青头绿脸,丘吉尔有一个办法,说咱们集中优势火力,去攻打土耳其在海峡狭窄区域的炮台。这办法不错,但丘吉尔实在是想多了,土军真不是省油的灯,对准英军战舰一通伺候,英舰沉了一艘,两艘被土耳其的水雷送上西天,一艘成了破铜烂铁。

英国当然不会死心,接着来,反正英国相信自己的国力能耗死土耳其。4月25日,英法联军开始在达达尼尔海峡西北侧的格雷玻鲁半岛最南头登陆,但土耳其是东道主,熟悉当地比较特殊的地形,利用天险反击英法联军。英法联军越打越丧气,第一波战死3千人,第二波葬送6500人,第三次更惨,死了一万多。第四次,又是7500人上西天(包括2千法军)。在六月底七月初,英法联军又打了三次,一回比一回惨,又死了一万多人(包括4600名法军)。

法国越打越不爽,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怨声载道,这场战役和大洋洲两货有关系?英军的主力,主要就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被称为澳新军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人口加一块也不过3000万,一百年前人口更少,哪经得起英国这么填炮灰式的征兵,真的玩不起。

土耳其利用地利优势,提前做好战斗准备,几乎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英法联军是逆向进攻,土耳其自然可以居高临下进行反击。战役打到最后,丘吉尔一点脸面也没了,灰溜溜的辞职了。又了8月,英军再进攻,又挂掉5千人。

战役打成这个鬼样子,英国也沉不住气了。新任前线指挥官芒罗说再这么玩下去,英国有多少人口都不够填的,赶紧认栽走人。英国人噼里啪啦算了半天,认为这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1915年12月,还健在的英法联军陆续撤退。岸上,除了英法联军扔下的大量战争物资,就是土耳其人的欢呼。这场战役实在太惨了,英法联军损失兵力竟然高达25万人。土耳其虽然也损失22万人,但土耳其人口较多,有折腾下去的本钱。

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几年后的1922年寿终正寝,但这场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胜利,还是多少让这个老大帝国赢得一丝面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