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北宋不起眼的小墓,专家都看不起,却出土价值十亿的名窑瓷器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句话放在这里说,绝对是有原因的。1963年安徽省宿松县出土了一座“芝麻”级别的小墓,可是墓内的123件文物,却惊得文物专家都愣住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批文物放在现在,最保守的估价是10个亿。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您想要知道事情的经过,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当然,在揭秘之前,首先得磨叽两句北宋的瓷器。北宋时期,制瓷水平比前代有了一个飞跃般的提高,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五大名窑精彩纷呈,而当时,除了五大名窑,还有耀州窑,湖田窑,磁州窑、龙泉窑和建窑等瓷窑争奇斗艳。

瓷窑说完了,我们接着说大内瓷器。宋朝的皇帝个个都是爱瓷之人,特别是宋徽宗,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青,便让汝窑的工匠为他烧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瓷。

北宋的皇帝们玩瓷器,用瓷器,但是每天所玩所用的瓷器都有限,故此,大部分的瓷器,都要锁在内库中,谁要敢动皇帝的东西,那就直接砍脑袋。

难道皇宫内院的瓷器,做为普通人的我们就永远见不到吗?不见得,我们通过两个途径,也可以见到这种瓷器,第一个就是皇帝赏赐给大臣,大臣的家败了之后,就等于大内的瓷器,流入到了民间;第二,改朝换代的时候,从皇宫失散的瓷器,这些瓷器,有很大的一部分,都落在了民间收藏家的手中。

除了这两条途径,难道还有第三条御瓷流入到民间的途径吗?真的有,下面小编就给您揭秘。

1963年11月23日,安徽省宿松县隘口公社,有一个清河大队洛土生产队,社员们在队长的带领下,正在村外的一个高坡上修梯田,可是一个农民的铁镐“咔嚓”一声,正刨到了一块青石之上,挖去青石上的覆土,下面竟出现了一个石室墓穴,而这些整齐排列的青石,就是石室墓的棚顶。

宿松县的文物部门得到消息,七八名工作人员急忙来到了现场,经过三天两宿的奋战,这座石室墓中的123件文物都被提取了出来,而通过墓志铭,墓主的身份也被搞清了,他就是当年宋哲宗在位时,大内皇城瓷器仓库的库管(管理员)吴正臣。

吴正臣虽然在北宋的皇宫“上班”,但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他墓中123件文物,有70多件是瓷器,这些瓷器包括、瓷罐、碗、盏、钵、盂、碟、注子温碗、瓶和香薰等等。

上面的瓷器从从种类上,看着不起眼,但却全是当时名窑的产品、精品、绝品!

吴正臣干得再好,苛于身份,皇帝也不可能将瓷器赏赐给他,他就发扬了蚂蚁搬山的精神,今天顺走一件瓷器,明天顺走一件瓷器,日积月累,他家就有70多件瓷器了,他去世后,这些瓷器就成了他的随葬物。

这些瓷器出土后,经过分门别类的挑选,大多数都入驻了安徽博物馆。

随着改革开发大潮的来临,文物收藏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而精品文物的拍卖价也是屡次创造了新高,那么吴正臣墓内的瓷器,究竟价值几何?

我们以鬼谷子下山罐为例子,这件宝贝曾经拍出了2.3亿的高价,而从吴正臣墓取出的国宝级别的文物: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以及吉州窑绿釉狻猊香薰(这两件宝贝是国宝,不允许拍卖)等两件文物,应该可抵鬼谷子下山罐的价格,也就是说,这两件文物和在一起的价格,应该和鬼谷子下山罐的价格差不许多。而剩下的70左右瓷器文物,每件用1百万元算账,那也是价值7个亿的资产。

文物专家在当年出土这些文物的时候,是惊讶。现在计算它们的价格是惊呆。总之一句话,吴正臣确实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大功臣!

我们真的不知道,是应该感谢吴正臣顺走了皇宫的文物,还是应该鞭挞他监守自盗,总之一句话,这些宝贝瓷器确实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作,不仅精美,而且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套用一句古话,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只要有机会到合肥,一定要到博物馆中去看看它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