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苏东坡才华横溢,官场上却为何老是被贬?这才是关键

首先,人的才性和能力,多半有所偏重,很难兼擅。

物各有性,性格有极。优秀的人才,多半具备一定的个性,每种个性自有其魅力,亦各有其局限。

文学创作,抒发心志,为苏轼所长。处理官场的复杂关系,兼顾各方,保全自我,甚至不断“进步”,可能是苏轼所不擅长的。

文人多半天真理想,率性而为,快意人生,不太愿为官爵利禄而屈心抑志,不断抹平个性,希和上级,以求进取。苏轼是文人的典范,文人的优点,他几乎全有,文人的这点不足,他也不能免俗了。

新旧党争之中,苏东坡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因其才华横溢誉满天下,新党旧党都想拉拢他,结果拉拢不成都打压他。这一点同为党争牺牲品的李商隐就相形见绌,在李商隐落魄的时候,如果令狐家族真得给一根稻草,李商隐能像苏东坡那样拒绝吗?

苏东坡因为反对新法,被旧党认为是自己的人,因此在王安石失势以后,苏东坡马上就被重用,没想到苏轼又不同意旧党的很多政治主张,所以又离开了政治中心。

中年时因反对新法,乌台诗案差点丧命;老年后反对就发贬谪到海南,差一点没有活着回大陆;死了以后还被刻碑归为“元祐党人”,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

苏轼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是他也因为不善于韬光养晦,不懂得自我保护而陷入危机。在此其中最大的危机就是“乌台诗案”。

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偏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任湖州知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而苏东坡就是个缺心眼。他对别人诚心以待,别人对他暗地使坏;他赠别人“金错刀”,别人背后砍一刀,他对别人放青眼,别人对他翻白眼。但苏东坡丝毫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好,继续对别人好而至死不悔。

所以,一个在宋代党争的漩涡中却幻想能够独善其身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一个在复杂像大染缸的社会天真烂漫毫无机心的人,是注定头破血流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