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笔帖式升职有多快?8年连升7级,任二品广西巡抚

笔帖式,这是清朝特有的一个官职。这个官职的称呼,最早是从满文里音译过来的,原本意思是代表着“有学问的人”。在关外的是偶,这是对有文采的大臣,以及一般文职官员的称呼。在入关后,清朝官制经过较大调整,依然沿用这种称呼。

笔帖式负责的事务,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翻译,抄写公文、管理档案、传递文书。清朝公文中,有满文、汉文两种。但不是所有官员,都能精通满、汉两种文字。这也是笔帖式可以发挥的作用。

不过,这并不意味,笔帖式官员的挑选,只需要精通满、汉两种文字即可。它还要求,笔帖式必须在旗,得从八旗中挑选出来。这种要求的原因在于,笔帖式跟侍卫一样,都是朝廷留给八旗,比较容易升迁的一个途径。

一般来说,一个普通人都要经过科考场的摸爬滚打,过五关斩六将,到最后才能金榜题名,有机会担任官职。可笔帖式却不需要这么麻烦。虽然笔帖式也需要经过考试。但他们参加的考试难度,包括竞争的激烈程度,跟科举考试一比,实在是小儿科。

在咸丰皇帝时期,当时国库军费紧张,朝廷甚至允许旗人用金子买笔帖式的职位。而且,笔帖式的职位,也常常是那些家庭有背景的人担任的。

清朝官制中有明确规定,如果是满人、蒙古的三品官员,可以荫封子孙七品笔帖式。汉军八旗的官员,到了三四品的时候,可以荫封子孙七、八品的笔帖式。他们连考试都不用参与,就可以获得这一职位。

虽然笔帖式在清朝整个官制下,属于中低等的官员,属于五品到九品之间。但它也有自己的好处。首先,这个官职可以接触的范围很广。除了它处理的事务是那些军国大事,文书机要外,笔帖式遍布的范围非常广。而且,基本都是那些很重要的衙门机构里办事。

京城里中央各部院、宗人府、内务府侍卫营、护军营、火器营等近卫军;八旗的盛京五部、盛京内务府、八旗驻防将军、都统及副都统衙门;以及地方各省督抚的衙门。除了这些常设的笔帖式,还会有一些被临时指派到外地的笔帖式,协助处理事务。

这些事务,虽然很繁杂,处理起来,很容易让人疲惫不堪。但对于一个刚刚步入仕途,且之前没有太大从经历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快速学习的场所。

如果是一个更有进取心的人,笔帖式是少数可以在文官武职直接转换的官职。同时涉猎这两个领域,对于官员升到朝廷中枢,非常有帮助。笔帖式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是从笔帖式,一路升至尚书、总督。

还有一点很重要,笔帖式升迁的速度极快。雍正年间的笔帖式鄂尔达,最初授正六品吏部主事。8年后,升任从二品广西巡抚。中间相差7级4品。很多人后来成为朝廷大臣。

乾隆年间将领乌雅·兆惠,曾带兵平定大小和卓,后任内阁学士。他就是笔帖式出身。清朝入关后,满人中担任大学士的有90人。其中15人是通过笔帖式升任的。从这一数字和比例,也可以看出笔帖式在清朝官场的分量。

而且,笔帖式被选拔提升的几率更大。我们看一下,清朝其他官员的提拔率。州、府、县的地方官员,属于是个人挑选一个。佐杂教官,则是一百三十人中提拔一个。

相比之下,笔帖式则是八个人提拔一个。他们更有机会被提拔到高位。这也是为什么,朝廷把荫封子孙为笔帖式,作为给高级官员的一种福利待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