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当时又是一种什么身份?

清宫戏这些年确实是挺火的。但是,在戏火了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去考究,戏中所反映出来的真实性有多少呢?事实上,那只是戏而已。真实的清朝,远比戏中反映的残酷,可怕得多。就说一点吧,官员的地位太低。在明朝之前,官员的地位还是挺高的,唐宋的时候,更是敢和皇帝叫板。可到了满清时期,所有的百姓,官员,都是皇帝一人的奴才,不论是汉人还是满人,都是一样的。

清朝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做包衣。它的全名叫做包衣阿哈,就是满语中家奴的意思。这个说法来源于满洲统治阶层对自己家中奴才的称呼,后来固化,这些人都成了皇家的家奴。但是,他们的身份地位跟常人还有不同,作为清朝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存在着。

他们的来源并不统一,但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来源。一是原本就存在的奴才,就是世代的家奴,是爱新觉罗家族自己家养的。二是满洲平民,因为犯了罪,被处罚成为奴隶。三是战争中俘虏的一些汉人,朝鲜人,将他们收编。四是生活穷苦的普通满洲人,自愿把自己卖为奴隶,成为了家奴。所以说,这些包衣不一定都是满洲人,还有大量的汉人和朝鲜人。包衣里的汉人很特别,既不属于汉军旗,也不是普通汉民,他们被称之为包衣汉人。

这类人有很多,比如说曹雪芹曹家,就是这类出生后来的年羹尧也是。不过不同的是,年羹尧被抬入旗藉了,属于汉军镶白旗。入关前,满清和明王朝争夺土地,战争逐渐扩大。因为满洲人太少,兵源不足,所以很多包衣中的青年男子,统统拿起武器,上了战场,被奴役的生活。后来,因为满州人太少,无法管理如此庞大的中国,而当时的统治者对汉人并不信任,最重要的岗位都由满洲人承担。

这时,包衣奴便进入了统治者的眼中。他们的想法很简单,用自家奴才,总比用外人更安全,更让人放心吧!这样一来,大量的包衣奴走上了政治舞台,甚至出将拜相,一时间地位大增。但是,虽然这些家奴出生的人做了官,但是他们的身份并没有随着他们的地位提高而有改变。相反,他们奴才的身份是世代继承的,他们对皇帝还要行使基本的义务,也就是奴仆礼。

所以,不要认为包衣奴当了官员就能摆脱原来的低贱身份,这是不可能的。除非遇到这种情况,否则即使当再大的官,依旧是奴才身份,低人一等。只有这一种情况可以改变他们的身份,就是皇帝将他们家抬入旗藉。不过这种情况非常少见。除了立了大功或者女儿嫁入宫中,深受皇帝宠爱,才有可能家族被抬入旗藉。比如说令妃,就是延禧攻略的女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抬入旗藉的,她死后还被儿子嘉庆追谥为皇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