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丈夫穷硬让丈夫写了封修书,丈夫发达后她又想回来,被果断拒绝

一般情况下没有面包的爱情迟早是要干枯的,因为爱情不仅仅是拥有了柏拉图似的灵魂给养就能枝繁叶茂的。爱情要想活生生的存在这世间,在一男一女之间延续下去必定是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粗俗的东西的。离开了这些东西,爱情即使能飞到天国那也必定是死了之后的事儿。从古至今莫不如是,因为女人是形而上的灵长动物,她们不像鸟兽只在乎另一半的相貌如何。对于另一方或者配偶的财力她们同样十分看重。

今天的社会男多女少,娶个媳妇要花费许多钱财,可是快累死了“江南二老”了。生活在当下,一个男子要是没有钱或者挣钱的能力弱了些,那必定是多方面要受到女子(媳妇)的牵制的。但殊不知在过去的许多年代,尤其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古代更是如是。时代不同风俗不同罢了,女人对男人财力的要求上从古至今未曾有过太多的改变。

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当初就是因为贫穷没少受了妻子的数落,最后还被妻子逼迫着写了封休书。这位大臣就是朱买臣,江苏吴县人。朱买臣出身贫寒,但他十分酷爱读书,或许他深谙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吧。总之朱买臣四十多岁之前或者前半生都是一门心思的扑在学习上的,别的同龄人都在努力的捞取生活的所需,为了富裕的生活打拼。但朱买臣不,他不治产业只一门心思的苦读。

朱买臣的大把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读书之余他最大的营生就是上山砍一些柴,然后拿到集市上换取一些生活的必需。除此之外他再没有其他的营生了。朱买臣刚和妻子结婚的时候,夫妻之间还能够做到举案齐眉、比翼连枝。但日子久了,朱买臣的妻子也慢慢的变了,变得看不起自己的丈夫。人家别人家的老婆都买了什么脂粉了,新做了什么花衣裳了,而朱买臣的妻子崔氏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因为自己的丈夫除了肚子里的学问,真的是身无长物。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天下哪个女子不爱美啊。但朱买臣的妻子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家的媳妇臭美,所以这心里难免极度。可是尽管如此,朱买臣夫妻俩那时候还不至于过不下去。因为至少那个时候崔氏心里还是坚信朱买臣是个潜力股的,他有一肚子的学问,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

后来西汉景帝前元三年,西汉王朝迎来了最危险的一次国家内乱——七国之乱。为了躲避兵祸,于是朱买臣就带着妻子躲进了大山深处。在那里她们不仅可以保全性命,更重要的朱买臣也能够安心、安静的苦读了。这也算得上是患难夫妻了,在大山里朱买臣读书之余便跟着妻子一起上山砍柴。夫妻俩日子虽然过的艰辛些,崔氏对朱买臣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怨言,当年患难夫妻已久紧密的抱在一起。

可后来的日子就不行了,不知道崔氏什么时候认识了一个比较阔绰的木匠。或许因为金钱的魅力吧,崔氏开始了移情别恋。再加上朱买臣上山砍柴的时候,嘴里还不住的念着书本上的东西,所以周围的山民都嘲笑他是个书呆子。崔氏给朱买臣提了好几次醒,他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其实作为一个自由人朱买臣没错,但他忽略了妻子的感受。所以最后他们的婚姻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裂痕。

到最后崔氏终于忍受不住了,她义正言辞的提出要和朱买臣好聚好散。但朱买臣不想离开妻子啊,于是他跪求崔氏说:你别看我现在穷,我五十岁的时候就要富贵了。你已经跟着我吃了二十多年的苦,如今我们都四十多岁了,请你再等几年,我富贵了一定好好的报答你。尽管朱买臣掏心掏肺的说,但崔氏还是不肯相信,认为那是哄小孩的鬼话。崔氏还是极力的坚持“离婚”。最后没办法,朱买臣只好写了一封修书。就这样,崔氏终于脱离了朱买臣的“魔爪”去找她的幸福去了。

崔氏离开了朱买臣,他继续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婚姻的变故并没有给他的意志和信念造成什么影响。汉景帝后元三年正月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刘彻即位。又过了几年,朱买臣在朋友的帮助下去会稽郡做了一名差役。到了年底会稽郡的上计吏要去帝都长安汇报,这上计吏大抵就是替地方官员汇报一年的政绩的。于是就选了朱买臣押车。

由于到了长安耽误了些时日,所以朱买臣也得以在长安多逗留了几日。在长安朱买臣碰见了他人生当中的贵人,他的同乡中大夫严助。于是在严助的引荐下,朱买臣得以见到了汉武帝。朱买臣给汉武帝说《春秋》,讲《楚辞》,汉武帝一高兴就也给了他一个中大夫的官职。后来由于在平定东越叛乱时献计有功,又被升任为会稽太守。

到这里朱买臣可谓苦尽甘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大抱负了。这时候朱买臣的前妻崔氏也听说了他飞黄腾达的消息,于是心里盘算了一下又舔着脸来找朱买臣想复婚。但朱买臣却让下人端来一盆水,泼在了地上然后让崔氏收起来。若是她能够收起来,就答应她的请求。这便就有了后来的覆水难收的典故。最后崔氏羞愧难当,竟然选择了自尽。

而朱买臣尽管也曾位列九卿,大抵做到过省部级那样的京官。但最后却因为诬陷御史大夫张汤事发被汉武帝在长安处斩。我个人认为,朱买臣有如此下场和他个人的立场和认识有关,也和当年他为难崔氏致其死冥冥之中有一定的牵连。史书中对他的记载也并不富裕,史书并未给其专门立传,就连他的生卒年都不详。

当然也有一些异议,认为朱买臣对崔氏很厚道,覆水难收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污蔑。我觉得也不无可能。正如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的那样,一切真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那些过去了诸多年的事情,真真假假我们又能验证的了几分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