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商鞅的5种超前思想,换到今天也不会输给马云

作为一个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阅读历史的人,我几乎不看历史改编的电视剧。电视剧为了创造高收视率,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为了制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可以脱离历史事实这个背景。

如果你以为,通过看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那恐怕只是捕风捉影。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一开头就播放商鞅被五马分尸的惨烈场景,惊吓到不少观众,也刺激了观众的感官印象。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史书文献记载,因为秦孝公的去世,商鞅失去变法的最高权力支持者,而被指控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商鞅之死,总算是解除了变法中利益受损者的心头之恨,但是商鞅的变法,却一直执行,沿用到下六代君王秦始皇。后代人都以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建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都是秦始皇的功劳。其实不然,这些大部分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秦始皇是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和创新。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间接影响了往后千年的中国历史格局。

无论后人从哪个角度去评价,商鞅从思想、格局、洞察力、执行力,产生的实际效益,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积极影响力的人物。之所以,我说商鞅换到今天也不会输给马云。是因为马云是当今社会一个很优秀的、对中国和世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今天,我和大家重点解读商鞅的5种超前思想。

一、卓越的远见: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的实力在战国七雄中,是相对落后的,外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当时其它诸侯国已经率先变法,改革,秦孝公决心寻求变革,但在商鞅提出一系列变革想法后,又担心其他群臣和天下人的非议。

当时有坚决反对变法的群臣,秦孝公采用一个折中的方法,让商鞅和反对变法的人辩论,根据辩论的结果再做决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舌战群儒”。

对于众人的疑虑,商鞅说:“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对于变法的先机,商鞅说:“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对于变法的谋划,商鞅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通过其远见的思想理论和雄辩的口才,说服秦孝公和大多数人,最终变法得以推行。

二、创新的变革: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反对变革的人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主张沿用先人的法礼,有利于太平。

商鞅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也都成就了霸业。古代的政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拘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命令要符合实际的需要。治理人民,并非一个方法;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人。

这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70年代末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也得益于创新的经济改革。不苟于陈法的创新思维,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通用。

三、有力的举措:重农重战,富强之功

重视发展农业,重视战争储备,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思想。《商君书》中有关重农重战的论述很多。

如《农战》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算地》说:"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胜敌而革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古代的农业发展,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都是民生基础。农业发展起来了,军队强大起来,一个国家才能强盛。后面的事实,也证明商鞅变法的效果如他所言,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是一个转折性的关键因素。

四:严格的执法:执行刑赏,人人平等

《赏刑》说:"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这就是说,执行刑赏对谁都一样。

以前的贵族,是有等级和优待,享受特权。商鞅变法约束的对象,是全国上下,上到太子,下到平民。这就得罪了大量的贵族利益阶层,同时因为法不容情,这让当时不习惯法律约束的民众很抗拒。

因为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的十几二十年间,没有人能动摇商鞅的推行。在变法十年后,也逐渐取得显著效果:“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五、人性的洞悉: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商鞅变法的思想核心,是推崇法家思想。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管子曾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商鞅除了洞悉人性的好恶,还深知不同类型人的习性。他在推行变法之前,就洞见了人性的惯性思维,说:“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普通人很容易被已经形成的风俗和习惯束缚,安于现状;而有学识的人,又很容易沉溺于学问,执着于成见。变法和革新,对这些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商鞅洞悉的人性,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改变。历史是向前发展了,人性的根子,还是老样子。

以上,就是商鞅的5种超前思想。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一是商鞅的才能;二是秦孝公的赏识和无条件支持。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纵观全局,商鞅本人和他主张的变法,都不是完美的,有功,也有过。诸葛亮的一句话,精确地指出其利弊:“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毕竟治国、治世,不是面对一群机器人,二是面对天下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合情、合理、合法,三者结合起来,互取长短,共同发挥作用,才是最佳的治理方案。

商鞅过度地推崇法治,抑制人的精神文化,时间长了,其弊端必然会逐渐呈现出来。到汉代,土地私有制的弊端就暴露出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为了抵制这种土地兼并,董仲舒还提议恢复商鞅废除的“井田制”。

对比今天,变化又有多少?过去的田,今天的房。有钱人拥有几套,甚至几十套房子,而城市里的穷人,连一套房都买不起,只能租房住。

读历史,你就会发现,人类几千年的发展,科技和物质是上去了,制度和精神方面,只是螺旋向上的循环。所以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PS:本文由易先生评历史原创,从一个全新的视野,解读人文历史。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