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物 | “赤色红星”石联星

向往革命,话剧红星

石联星(1914.6.1—1984.8.1)原名石莲馨,生于湖北黄梅县城关镇,中国著名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特邀代表,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

1926年,进入汉口女子二中,积极参加革命文艺宣传活动。1927年,随父到南京,入南京女子中学学习;次年,回到武汉,相继入湖北省立一中和省立高中学习。

1932年,她还是个高中生时,因为向往革命,在上海参加赤色互济会;同年夏,到中央苏区瑞金,先后在列宁师范学校、红军学校看护连、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苏区星火剧团任文化教员、演员。

那时,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开始起步,石联星是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的革命文艺战士,中国共产党瑞金和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开拓者之一。她因主演话剧《武装起来》《海上十月》《沈阳号炮》及参演《我一红军》《女英雄》等话剧,与李伯钊(后为杨尚昆夫人)、刘月华被誉为中央苏区“三大赤色红星”。

石联星(中高者)在抗敌演剧队

1934年,中央苏区戏剧工作者组成红旗、战号、火星三个剧团,与王普青负责火星剧团。曾创作大鼓词《王大嫂》,话剧《女英雄》。演出过话剧《牺牲》。

1935年,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与凌子风成为校友。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戏专迁至长沙,演出过街头剧《疯了的母亲》,饰演母亲,演的真实感人,引起强烈反响。同年加入上海救亡演剧八队,后到武汉转入抗敌演剧二队,流动于新余、吉安、南昌等地演出,主要剧目有《壮丁》《宣传》《胎妇》《妇女三部曲》《水车转了》等。

1940年,入广西省艺术馆任演员,演出过《国家至上》《日出》等话剧。1941年到桂林,入新中国剧社任演员,演出过《戏剧春秋》《大地回春》《秋声赋》《大雷雨》《再会吧香港》《日出》《钦差大臣》《金玉满堂》等话剧。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抗战胜利后,随鲁艺到张家口,在华北联合大学戏剧系任教。

转战银幕,一举夺奖

1947年,石联星参加华北电影队。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年,因主演影片《赵一曼》,荣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演员优等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女演员。

可能因为石联星是个老革命,对赵一曼这样的职业革命家比较熟悉,情感体验也比较深,她的身上有一种特有的“革命大姐”的气质,再加上她早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的表演艺术经验。所以,经她塑造的赵一曼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受到广大观众及业内人士的认可。这一形象轰动了新中国,曾给予亿万人民群众以巨大的鼓舞。

《赵一曼》剧照

此后,她又主演了《湖上的斗争》,参加了中苏合拍的《风从东方来》的导演工作。但是,为了支持丈夫凌子风的电影事业,照顾好家庭,石联星在一举夺奖后选择了退居幕后。

1951年,石联星调北京电影学校任教;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

1959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导演,先后与欧阳山尊等人合作导演了《渔人之家》《红岩》《年轻的一代》《生活的彩练》等多幕剧。

《湖上的斗争》剧照

时局艰难,磨砺演技

在延安时期,每个礼拜一开文艺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和许多老帅都骑着马去看石联星演的戏,苏区的群众和战士们更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形成了苏区文化的高潮。

1934年,苏区的《红色中华》报上报道了她们演出的盛况。周恩来看了演出后对主管文化的赵品三部长说:“咱们红军‘星月联华’真是不得了哇!”空闲时,石联星率领红军的星火剧团自编自演话剧给战士们看,还教战士们政治课和文化课。

在留守苏区的一次战斗中,敌人把红军打散了,石联星与赵品三、韩进被捕,受尽折磨,最后分头跑了出来。1936年,石联星到南京国立剧专学习。1938年,她与周恩来、赵品三重逢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石联星多次提出要去延安,为了白区的统战工作,周恩来将她留在了国统区。

在桂林新中国剧社期间,石联星突破了在江西苏区时期扮演的与自身年龄、气质相似的人物的局限,开始参演更广泛的剧目题材。在不断的磨砺中,她适应了各种类型的剧目,并取得了各种不同角色的成功,是她作为表演艺术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1943年10月,新中国剧社成员在桂林的合影

例如,在《日出》中,她先后扮演过李石清的太太和妓女翠喜。在扮演李太太时,她着力刻画她的屈辱、顺从和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李太太心中挂着重病的孩子,却要强颜欢笑去应酬,她内心焦急、痛苦,却在丈夫面前又要把眼泪往肚里流。在扮演翠喜时,先让人看到一个老练的妓女形象,在打情骂俏的语言中透着媚俗,但随着剧情发展,又让人发现她金子似的心,这样的把握是很不容易的,而石联星都获得了成功。在《大雷雨》中,她扮演的老婆婆卡彭诺娃,让观众惊异——那个一直擅于正面年轻妇女形象的石联星,竟然能把一个顽固地维护宗法制的残酷家长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双星”伉俪,终身献影

石联星的第一次婚姻,丈夫是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野战纵队参谋长一个师长钟伟剑,他们结婚是与朱德康克清夫妇一起举行的婚礼。可惜的是,钟伟剑在跟随叶剑英出发长征攻打遵义时牺牲。

1945年,经周恩来批准,石联星带着6岁的女儿梅子来到延安鲁艺任教。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回忆说,石联星“从国统区来到延安,高高的个子,穿着旗袍,年轻、帅气又漂亮。一个非常能干、戏演的非常好的女演员真是不可多得。我的老朋友风子(凌子风)倒好,老往石联星那儿跑。还背着石联星的女儿梅子到处玩。我们看着风子与石联星一副革命加爱情的亲热样子,真让我们这些单身汉羡慕不已。”这一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他们的爱情也到了收货的的季节。冬天,凌子风向石联星求婚,他们在窑洞举办了简朴的婚礼。

1950年,石联星和凌子风因主演电影《赵一曼》和拍摄电影《中华女儿》,双双获得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女演员奖和导演奖,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对在国际上荣获电影导演奖和女演员奖的影坛夫妇。一时间,被传为美谈。

凌子风、石联星全家福 后排左起为凌丽、凌毅、凌飞

在生活中,石联星对凌子风更像大姐姐,在凌子风紧张的工作中,她经常帮凌子风分析政治和艺术形势,讨论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她还帮助凌子风做剪报、收集资料的工作。他们把深深的爱溶于电影事业中,溶于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中。

1955年,凌子风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为了凌子风安心工作,石联星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她放弃了自己的演员生涯,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师,教表演、导演课。

1982年,石联星得了癌症住院。当时,凌子风正在全力以赴地拍摄改革开放后他的第一部,也是他最重要的影片《骆驼祥子》。只要他工作中有一点空闲,都要赶回家或去医院与子女们一起陪伴照料石联星。

斯琴高娃回忆说:影片《骆驼祥子》局审通过的当天,老爷子(凌子风)一个人静静地走到电话机旁第一个给石大姐打电话,他当时的表情使我感动至今:“老伴啊!骆驼祥子,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竣工了,通过啦!话讲到一半老爷子已泪流满面了。”

1984年8月1日,石联星因癌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0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家辞典》编委会编纂. 中国科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张敏杰. 烈火中永生[M]. 团结出版社, 2013.

3.郭谦. 走进世纪文化名门, 三, 震撼百年中国的文化伴侣[M]. 海南出版社, 2006.

4.凌子风. 风:凌子风自述[M].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5.

5.魏华玲等. 桂林文史资料, 第47辑, 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续集[M].桂林新闻出版局,2004.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