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比袁世凯更有实力称帝,却因受到这个思想的影响,一生没敢造反

说起李鸿章这个名字,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一定是那些年他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上签下名字的举动——“卖国贼”、“汉奸”等一系列的标签纷纷贴在他的身上,只好在晚年之时背负一身骂名默默离京。

后世在回顾历史时很快发现,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历史客观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李鸿章个人的主观行动。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也许你会感叹他的能力,却出现在了错误的时代。

李鸿章,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东乡磨店乡,由于在家中兄弟姐妹间排行老二,所以大家又叫他“李二先生”。自幼开始读书,天生聪慧,后拜名师,满腹诗书的他在17岁时就中了秀才,三年后被庐州府学选为优贡。当时在京城任官的父亲期盼他能到自己身边发展,参加第二年顺天府的乡试。于是他北上入京,一切都发展地极为顺利,通过乡试之后,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入京会试失败时,他以“年家子”的身份投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也正是这些经历,奠定了他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影响了他的一生。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为翰林院庶吉士。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不逞匹夫之勇,善于变通。外交时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回国后想要洋务奋发图强,却早已经来不及挽回局面。对于各国列出的不平等条约,他拖着年迈的身体跟对方据理力争,只是无奈国家没办法给他更坚强的依靠,只好最大限度地尽量减少损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那么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为什么却一生甘于为皇帝卖命,毫无野心呢?

当时的正统思想理论还是始终都在清代当时的儒理论框架里。太平天国的出现,就是因为它的思想理论是在清朝儒家发展之后的理论。清朝的儒家思想具有极大的保守性,是在明朝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再次修正过的。所以,真正绑住李鸿章的,是他自幼接受的、清朝的、没有进取性的儒家教育,具有一种奴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清史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