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炼石”补屋顶洞穴,后人只因误解一字,追棒她为创世女神

女娲补天的传说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由于年代久远,其神秘色彩越发浓厚。女娲相传为伏羲之妹,人首蛇身,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相传,女娟与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并且建立了婚姻制度。由于人类起源的深奥问题实在难以从神话传说中考证,所以千百年来,关于神秘的女神女娲人们更乐意谈论“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

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对于“女娲补天”有这样生动的记载:“东海外有山日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这也是我们可查证的关于补天传说最早的记载。后来,西汉时期准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中,也有如下记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燈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整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栩栩如生地呈现出了一幅女娲补天图。然而,即使有这样的资料,也不能判定其真实性,不过确实展现了我国古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毫无疑问,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女娲补天”不过是上古时的神话,并无实事。但在这一神秘传说背后,同样有着值得探寻的历史话题。

据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记载,女娲本风姓,取代宓牺即位号为女希氏,是上古时代帝王中之圣贤者。当时没有文字,只以音呼。于是,后人因音成字,写作女娲。

至今,在我国云南地区,苗族、侗族人民依然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有趣的是,在我国的侗语中,“女希”一词,意为花季少女,而“娲”则指如花一样漂亮。根据以上侗语语词分析,女娲即是形容年轻漂亮的姑娘。

“女娲”二字已用侗语作了解释,那么,“补天”二字又是怎样的玄机呢?侗语称厅堂为“天堂”,又称房顶为“务天”。由这一系列侗语中可以看出,补天就是补天顶,这个天顶就可以看作屋顶。这个屋顶是怎样的呢,是木头屋顶还是水泥的屋顶呢?显然都不是。伏羲女娲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的初期、距今数千年,人们还是以穴为居。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她补的是洞穴的屋顶,印证了补天传说中描写的”“炼石补天”,而不是“拣木补天”之类的。

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往古之时,四极度,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题民,鸟老弱。于是,女蜗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整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段描述十分生动,在今天来看,极像是记述一次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撞击。前几句描述的是陨石雨撞击的过程,“火尷焱而不灭”应是巨大的冲击造成的爆炸和其后引发的火灾,而之后的部分,则描述了强力撞击所引发的水灾从暴发到平息的全过程。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大灾大难袭来时,当时的人们居住的并不十分坚固的洞穴,极有可能出现漏洞。因此,女补天,更有可能是填补洞穴顶上的漏洞。可以这样推测:石灰岩本身有着多种颜色,再加上接杂了许多其他的岩石,故呈现出五颜六色,这便是传说中的“五彩石”。一场大火过后,暴露在地面上的石灰岩,被烧成了白色的粉末。这些在大火中煅烧而成的石灰,被雨水淋过之后,形成了泥浆状物质,晒干后又结成了硬块状。聪明的女蜗从中得到启迪,于是,她将石灰与芦苇草灰搅拌在起,用来填补洞穴上的漏洞。从此之后,人们便学会了烧石灰补漏洞的技术。这一技术对远古时期人类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可见,正是人们误解了“天”字的原意,才使得女娲补天的故事在各个民族流传时不断被神化。在《竹书纪年》和《淮南子》之类的史书中,女娲也成了接近于神的人物。在后来的(《太平御览》一书中,又演变为女蜗用泥创造人类,女蜗就这样,一步步成为了“创世女神”。

这样的解释就使得女补天的故事由神话传说贴近了现实生活。历史往往因为一字之差,偏离了轨道,而像这样演绎一段美丽的神话,或者完全覆事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