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有一朵荷花,盛开了 近千年……

故宫博物院有一朵荷花,

既华美又清丽,

既轻盈又腴润,

整朵花设色艳丽,端庄大气。

这朵空灵幽静、盛放千年的荷花

就是南宋吴炳的《出水芙蓉图》

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录最早的荷花绘画

(《出水芙蓉图》页,宋,纨扇页,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此花十分精致生动。

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

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盈盈而立,

风姿万种而又豪无香艳之态,

荷花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扑面而来。

画家的洞察力极为厉害,

每片莲瓣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

都描摹得无懈可击。

《出水芙蓉图》局部

浅粉色的花瓣、嫩红花蕊

似乎还带有拂晓时分的露珠,

将花苞初发的时刻刻画得细致入微。

上海博物馆也收藏一副南宋时期的荷花图,

描绘的则是荷花盛开时随风摇曳的清雅旖旎之态,

与这副“秀色粉绝世”的初绽之荷一起看,

有相得益彰之妙

(《荷花图》宋,佚名,绢本,上海博物馆藏)

前两幅荷花图都以单朵荷花为绘画主题,

而下面这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太液荷风图》则更为“磅礴”

这副“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的荷花图

以太液池内的莲花为主题,

表现了太液池内

碧叶连天、莲花掩映、野鸭畅游、孤雁飞舞

的摇曳多姿的夏日美景

(《太液荷风图》南宋,冯大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面对这副盈尺之画,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

几百年前的某个夏日午后,

画家被太液池的莲塘之美所吸引:

鲜碧、茂密的莲叶,迎风舒卷摇曳,

朵朵红莲、白莲,亭亭玉立

《太液荷风图》局部

夏日微风吹过,能闻到它们散发的醉人清香。

花叶掩映间,有群鸭在悠游,

远处的蝴蝶在花间飞舞,

还有燕子呢喃徘徊。

而时隔近千年,

通过这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太液荷风图》,

我们依然能“看到”南宋宫廷的夏日荷塘美景,

艺术的奇妙之处莫过于此

而无论是单幅的荷花,

还是碧叶连天的太液池内的“十里荷塘”,

都体现了宋朝画家以自然为师,

对自然物象穷尽其理、严谨求实、

同时又不拘一格求变求新的创作态度。

这也是南宋皇帝宋徽宗强调的艺术理念。

据说,他经常对南宋的“中央美院”---画院的教学

进行谆谆教导,

比如画月季时要表现花蕊、枝叶

在四时朝暮的不同姿态,

画孔雀开屏时,

要观察孔雀先举左腿还是先举右腿,

与此同时,

宋徽宗还主张构思要不落俗套,求新求变,

追求花鸟形态的惟妙惟肖

(《芙蓉锦鸡图》轴,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其他花鸟图,

也充分体现了宋朝画家群体的

超强写实功底和

魔鬼般的观察力,

比如这副《海棠蛱蝶图》

(《海棠蛱蝶图》页,宋,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阳春三月,

蛱蝶翩翩起舞于海棠花枝间,

画家着重表现海棠在乍起的春风中

花枝招展的动感瞬间

《海棠蛱蝶图》局部

通过描绘有形的花叶,

成功地渲染出了

春风沉醉、繁花盛开、蜂蝶飞舞

的迷人意境

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另一副《海棠图》

则是另一种“热烈”的美。

一枝西府海棠迎面而来,

既有灼灼盛开之势,

又有含苞欲放之态

美得让人迷失

(《海棠图》,宋,林椿,绢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画中海棠清丽端雅,栩栩如生,

不禁让我想到川端康成那句

“凌晨四点,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要活下去。”

而故宫收藏的美到

让厌世的作家重拾生活信心的

宋朝画作还有很多幅,

比如这副清雅绝尘的《夜合花图》

(《夜合花图》页,宋,纨扇页,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夜合花一根两枝,

右枝花朵含苞未放,

左枝花朵半开半合,洁白如玉,

颇有“素香柔树”、“淡月朦胧”之美

在宋朝画家的笔下,

这些花儿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除了美之外,

还有蓬勃的生命力

(《碧桃图》页,宋,纨扇页,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事实上,

大自然的花鸟虫鱼

在宋朝艺术家的手下

都展现出了优雅却克制的旺盛生命力

这幅《青枫巨蝶图》即如此:

(《青枫巨蝶图》页,宋,纨扇页,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果熟来禽图》亦如此

(《国熟来禽图》页,宋,林椿作,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图》也如此

(《牡丹图》页,宋,纨扇页,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葡萄草虫图》更如此

(《葡萄草虫图》页,宋,林椿绘,纨扇页,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还有这副大家最熟悉的《花篮图》

(《花篮图》,南宋,李嵩绘,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最后小编以艺术史家高居翰感叹宋画之美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已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难以比拟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