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笔锋,你找到了么?

在书写的过程中,笔锋锋颖可以“造”出千变万化的形态,而笔腹只是随着笔锋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提案变化,细管古人的法帖,可以看到,古人都是用锋的高手。

兰亭序"不"字

智永千字文

颜真卿祭侄稿

孙过庭书谱

米芾苕溪帖“会”字

赵孟頫书

由此看来,让笔尖“跳舞”是看书者控笔能力的重要指标,反观我们学习书法,很多人只能用“粗疏”来评价,对于笔锋的反应太顿感了!

下面细细点评下:

这位同学临圣教字,在起笔、行笔、收笔方面都与原帖有很大的差距,从第一笔的入笔就开始“偏离轨道”知道最后,已经不知“精到”为何物了。

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个字的行笔轨迹和笔法点:

这个字,从起笔、行笔到收笔,包含了这么多的笔法点,所以如果没有这么细致的读帖是很难写准确的,当然,前提是你搞懂了不同点画形态所对应的用笔方法!

下面是另外一位同学临的圣教序单字对比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