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落幕,大明与后金的战争,是如何拖垮明朝的财政

小编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大明王朝是如何由盛到衰、由强到弱的,大明和后金之间的战争又是如何拖垮了明朝的财政,以致于帝国落幕了。大明和后金在辽东战场上生死搏杀,有数位名将涌现,这其中有一个标志性的人物,那就是袁崇焕的前任,蓟辽督师孙承宗。我们将通过孙承宗与努尔哈赤的战斗这个微小的视角,窥探大明帝国崩溃的逻辑链条,看看这个曾经强盛的王朝是如何走向死亡的。应该说努尔哈赤的对手中,孙承宗绝对算的上是一方猛人,至少努尔哈赤没有击溃过孙承宗,而孙承宗加入辽东战场,还要从那场震动京师的广宁之战说起。

在广宁之战中,辽东巡抚王化贞是朝廷主战派的代表,手握六万大军,他提出了又陆路主力进攻、山东水师辅助、朝鲜背后偷袭的三边靖寇策略,再加上努尔哈赤能够投入的总兵力也只有六万左右,即便是一对一的兑子,也能平定辽东,所以朝廷自然选择这种战略。而辽东经略,也就是辽东战场的最高军事负责人熊廷弼确是朝廷主退派的代表,因为努尔哈赤非常善于野战,更是精通围点打援,此时整个辽东局势摇摇欲坠,而朝廷财政已是摇摇欲坠,戍守九边就是财政的无底洞,更何况大明朝一直的威胁从来都是北边的蒙古人,于是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待到天下再度中兴之时,便可出关一举解决这个东北的割据政权。

广宁之战中王化贞的六万兵马被努尔哈赤击溃,熊廷弼这才接过指挥权,下令残军放弃所有城池,坚壁清野,退守山海关。但是这是一场丧师失地的战争,怎能轻而易举地把城池让给后金,加上熊廷弼的人缘不太好,又与东林党走的很近,而这个时候还是天启年间,魏忠贤当政的时候,于是熊廷弼被枭首,之后传之九边,以振军心。面对努尔哈赤的哆哆攻势,大明朝廷不得不把更多的财政投入到辽东战场,可是真的无人能阻止努尔哈赤了吗,这个时候便出现了猛人孙承宗。

孙承宗不会自大到一举就能平灭后金,努尔哈赤被誉为是成吉思汗之后最强大的领袖,当然孙承宗也不会允许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山海关,这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实在是太难受了,甚至是一种耻辱。孙承宗吸取了王化贞和熊廷弼的教训,他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那就是修城。每当收复一些失地的时候,或者每向前推进一些的时候,孙承宗就下令就地修建城池,努尔哈赤虽强,但是也拿这些乌龟壳一般的城池没有办法。于是随着孙承宗的城池修建的越来越多,努尔哈赤不得不撤退,辽东失地渐渐收复,眼见平辽希望在即。

但是这种方式对大明王朝来说是喜痛交加,喜的是终于有人能把努尔哈赤给打回去,痛的是这对本就枯竭的财政来说是致命的。那是在关外啊,要由内地运送大规模的粮食和人力过去修城,而且关外本来就材料稀缺,一时间耗费的钱粮无数。而孙承宗的想法是手下人多啊,所以不仅可以在战时组织修城,在平时也可以组织大家屯田,自己可以种粮食解决部分财政的难题。但是孙承宗不会想到,那长城不是白修的,长城就是中国400毫米的等降雨量分界线,那在长城以内的就是适合种植农业,而在长城以外就是不适合种植粮食。

随着辽东战事的节节推进,大明朝廷不得不大规模的加税,当时朝廷九边戍守,加的最多的便是所谓的辽饷,90%都用在了孙承宗的关外修城。这就有两个后果,一是这是个财政的无底洞,修城可以抵御住努尔哈赤,却不是可以打败努尔哈赤,这只是一直刺猬对付狗的办法,狗没办法对法刺猬,刺猬也没办法给狗带来伤害;二是天下民怨渐起,各地都有人起义造反,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李自成。所以朝廷也没有办法在支持孙承宗继续修城了,只能把他召回来,派袁崇焕上,袁崇焕倒是利用这些城池打了很多漂亮仗,像宁锦大捷,只是依旧没能延续大明朝的寿命。

小编认为从孙承宗在关外修城抵抗后金这个小小的视角,便可以窥探整个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当战事渐起,朝廷不得不大规模的征税,又导致天下民怨沸腾,各地爆发起义,这像是一个无解的链条勒在每一个王朝的末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